我国学者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六基因编辑猪-猴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

2022-10-29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据悉,该手术系国际上首次开展的基因编辑猪-猴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拓展和证实了异种移植未来可能的适用范围,为解决供体短缺和器官衰竭患者救治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储备。

2022年1月10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世界首例活人成功植入基因编辑猪心脏的手术,57岁的心脏病患者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接受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以挽救生命。 

图片

手术后的大卫·贝内特(右)

2022年3月8日,大卫·贝内特因病情恶化而不幸去世,这颗猪心脏让他延长了2个月寿命。他的家人表示:感谢每一个创新时刻,每一个疯狂的梦想,每一个不眠之夜,感谢每一分努力。希望这个故事成为希望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虽然2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但这已经是异种移植领域的一个巨大成功和历史性突破。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潘登科研究员表示:人类首例同种心脏移植仅存活18天,但彻底改变了当时器官移植的老格局。人类首例基因工程猪异种心脏移植存活了两个月,无疑也可以改变这一领域的格局。

在猪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国走得也非常前沿。数个中国团队正在进行基因编辑的猪器官的人体移植的研究实验。

2022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展的国际首例六基因编辑猪-猴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获得成功,实现了国际异种移植领域多器官多组织移植零的突破。

据悉,这是继窦科峰院士、陶开山教授团队“2013年亚洲首例转基因猪-藏酋猴异种异位部分肝移植获得成功”、“2020年多基因编辑猪-猴肝、心、肾移植创造肝移植受体存活世界纪录”后,西京医院在异种移植研究领域进行的最新科学探索。

图片

窦科峰院士

该研究项目自2022年4月启动,先后召开数十场任务部署、方案讨论、术前推进等工作会议,40余位相关学科专家全程跟进保障,组织伦理论证、供受体间配型、手术方案确定、预实验实施。研究选用的受体猴藏酋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供体六基因编辑猪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移植手术于10月16日实施,历时14个小时结束。研究团队通过获取1头基因编辑猪的肝脏心脏肾脏3个脏器,以及角膜皮肤骨骼3个组织,分别为4只受体猴同期实施肝肾联合移植、心脏移植、角膜和皮肤移植、骨骼移植。

针对不同专科不同术式,团队实施个体化麻醉,精准调控生理指标。移植器官恢复血流后,移植肝肾即可见胆汁、尿液流出;移植心脏立即恢复跳动,规律有力;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植床透明,眼压正常;皮肤移植后,移植皮片血运良好;骨软骨移植后结合紧密、愈合良好。截至目前,4只受体猴及移植器官、组织存活良好

图片

潘登科研究员

此次研究所用的六基因编辑猪由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中科奥格创始人潘登科研究员对《生物世界》表示,中科奥格提供的六基因修饰的克隆猪,敲除了猪对人的3个主要异种抗原,转入了2个补体调节蛋白和1个抗凝血蛋白。这项研究体现了我国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快速推进,也验证了国产基因编辑猪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的质量和可行性。此外,国外相关研究通常是用狒狒作为受体,而这项研究用的是中国特有的藏酋猴。

图片

六基因编辑猪

潘登科研究员表示,中科奥格目前已培育了十余种基因修饰的人源化供体猪,并建设了医用猪 DPF(超洁净级)设施,为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提供生物安全的供体。

异种器官移植或是未来的新选择

1954年12月23日,美国成功进行了世界第一例人体器官移植。此后,器官移植技术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器官移植已经成为肾功能衰竭和其他器官疾病患者的切实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然而,阻碍这些患者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器官供体的严重短缺,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不足1:20。以美国为例,现在有11400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手术,但每年只有3万人等到了器官进行手术,平均每天有20多人在等待中去世。 

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器官移植短缺问题,其中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是异种器官移植。异种器官移植,就是使用其他物种的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因为猪本身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被养殖,因此用于器官移植所产生的的伦理问题较少,此外,猪的产仔数量大,妊娠期短,且器官大小与人类接近。猪就成为异种移植器官的重要来源

目前,国际上以基因编辑猪为供体的异种组织器官移植研究进展迅速,已部分开展临床前试验,但多为单一组织或器官移植,对于从同一供体猪获取多种不同组织、器官,进行异种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国际未见报道。

为探索解决多器官衰竭难题,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供体猪作用,西京医院开展了上述研究。据悉,该手术系国际上首次开展的基因编辑猪-猴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拓展和证实了异种移植未来可能的适用范围,为解决供体短缺和器官衰竭患者救治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储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Reports:DNA为本:熊巍团队通过在体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耳聋

首次在哺乳动物模型上展示了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的基因修复通路有效实现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在体基因治疗。

100%编辑效率!张锋创立的Editas 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公布临床前数据

2022年10月13日,Editas Medicine公布了其体内基因编辑疗法EDIT-103用于治疗视紫红质(RHO)介导的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HO-adRP)的临床前数据。

FDA发布人类基因编辑疗法指导文件,至少临床随访15年,以监测潜在风险

自2012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以来,短短十年时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多项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走进临床试验,并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专访:无关NgAgo,韩春雨时隔6年再发论文

经过同行审议,《核酸研究》近日发表了韩春雨团队的最新论文,其前提是默认作者没有造假行为,审稿人不会去重复该研究的实验。未来结果如何,需要学界给出答案。

Nat Biotech:青出于蓝,张锋的学生Patrick Hsu发现新型重组酶,将大段DNA高效整合到人类基因组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算法来识别数千种全新的大丝氨酸重组酶(LSR)及其DNA附着位点,将已知LSR的多样性扩大了100倍。

Nat Commun:体内单碱基编辑,一次性持久治疗遗传性失明

研究显示,体内的碱基编辑可以为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患者提供持久的视网膜保护并防止视力恶化,还能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免于进一步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