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生物医药研究使用AI技术或导致结论不准确

2019-02-18 不详 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2月18日早间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组顶尖科学家和医学统计学家上周五警告称,在某些生物医药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会得出一些不准确的结论。“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中,有很多都无法获得我的信任。”美国莱斯大学贝勒医学院副教授基尼维拉·艾伦(Genevera Allen)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警告说。机器学习已经被用于研究科学和医学数据与某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基

北京时间2月18日早间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组顶尖科学家和医学统计学家上周五警告称,在某些生物医药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会得出一些不准确的结论。

“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中,有很多都无法获得我的信任。”美国莱斯大学贝勒医学院副教授基尼维拉·艾伦(Genevera Allen)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警告说。

机器学习已经被用于研究科学和医学数据与某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在精准医疗中,研究人员会寻找拥有相似DNA的病人,让治疗方案能够瞄准特定的致病基因。

“很多技术都是为了进行预测。”艾伦说,“但从来没有返回过‘我不知道’或者‘我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这样的结论,因为它们设计过程中就没有考虑这种情况。”

她不太愿意指出具体的案例,但却表示,机器学习对癌症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很多案例都无法重复。”艾伦说,“一项研究中发现的集群跟另外一项研究中发现的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今的多数机器学习技术都会说:‘我发现了一个群体。’但有的时候,如果换一种说法反而更有帮助,可以说:‘我认为其中一些确实是被分成一组,但我不确定另外一些。’”

一旦机器学习发现病人基因与疾病特征之间存在特定联系,人类研究人员可能就会对相应的发现提供合理的科学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发现就是正确的。

艾伦说:“你总能找到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某些基因被分成一组。”

计算机科学家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可能导致医学研究人员走上错误的道路,还会浪费资源来确认无法重复的结果。

艾伦和她的同事正在努力改进统计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好让人工智能可以对自己的数据分析展开批判,并指出某些发现有多大概率是真实存在的,而非随即相关的。

“有一种想法是专门扰乱数据,看看结果是否会保持不变。”她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09796, encodeId=f6c21409e965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c1c35262a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医药#</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262, encryptionId=2c1c35262a9, topicName=医药)],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6f62754598, createdName=cathymary, createdTime=Wed Feb 20 13:38:00 CST 2019, time=2019-02-20,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2-20 cathymary

相关资讯

年终盘点:2018年制药圈十大热词

犹记得,在去年12月中旬制作“2017年制药圈十大热词”的时候,药圈的人,不是药圈的人,都处于一种“牛市刚刚启动”的亢奋情绪之中……

上海推“鼓励药械创新32条”建全球领先生物医药创研高地

快讯!沪出台“鼓励药械创新32条”,建设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地!

癌症生物医药“缺芯”之痛:“用别人的枪打别人的靶”

当IC行业“缺芯”之痛触动国人的时候,一场生物医药产业的“芯片”竞争已悄然开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之痛。痛点之一,是有生物医药产业“原始芯片”之称的细胞模型。细胞模型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的核心要素与战略性源头资源,决定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我国细胞模型一直受制于人,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卡脖子”环节。《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

鑫康合生物医药获过亿人民币A轮融资

2018年11月26日,苏州鑫康合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Kanova,以下简称鑫康合)宣布完成了1.1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极光创投领投,荷塘创投、翼朴资本及原投资方元生创投共同参与。此前,鑫康合在公司成立初期即获得了由元生创投领投,薄荷天使基金、联想之星、先声药业百家汇基金共同出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沪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到2020年规模达四千亿

上海目标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申报上市药品50个以上,为此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快创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12月5日,中国上海网站发布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该文件由上海市科委和市政府办公厅共同牵头制定。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2017年产业经济总量达3046.42亿元,增长5.82%。其中,制造业主

2018生物医药领域获奖盘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松开免疫系统的抗癌刹车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8365.html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官网上,有几个黑体大字概括了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艾利森对癌症治疗作出的贡献:“规则改变者”。在日本京都大学官网上,可以看到今年另一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的获奖感言:一开始以为只是“纯粹的基础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