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内脏利什曼病1例

2019-11-12 血寄防微信团队 江苏寄生虫病防治

患者信息 年龄:8岁 性别:男 职业:学生 籍贯:丽水市青天县

患者信息

年龄:8岁
性别:男
职业:学生
籍贯:丽水市青天县

就医原因

2018年1月17日开始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期间体温反复升高,最高41.0℃。

诊治经过

2018年1月19日

门诊就诊,以“呼吸道感染”予“奥司他韦、利可君、止血敏”等治疗无效后入院。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面色苍白, 扁桃体二度肿大, 黏膜发白, 脾肋下2 cm。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1.62 × 109/L, 红细胞3.77 × 1012/L, 血小板97 × 109/L, 铁蛋白升高, 自然杀伤(NK) 细胞活性下降。

血清学检测:EB 病毒抗体阳性。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

诊断:“EB 病毒感染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

治疗: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并加用依托泊苷(VP16) 、环孢素(CSA) 治疗, 同时予以保肝降酶。

2018年2月5日

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2018年2月19日

患者为继续完成VP16 化疗再次入院。贫血貌, 肝脾肿大。
血常规和血生化示白细胞计数1.6 × 109/L,红细胞计数3.5 × 1012/L,血小板计数32 × 109/L,血红蛋白87 g/L,C 反应蛋白135 mg/L,丙氨酸转氨酶31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03 U/L,总胆红素37.2 μmol/L,血清铁蛋白> 500 ng/ml。
腹部B 超示:肝肿大、肋下45 mm,脾肿大、肋下55 mm。
继续用VP16、CSA 治疗, 治疗期间体温反复升高, 最高40.1 ℃。

2018年3月20日

查骨髓涂片:粒细胞增生活跃, 可见各阶段细胞,全片见较多红色圆形核, 部分核旁可见杆状的动基体,高度怀疑内脏利什曼病。骨髓标本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确认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图1),PCR 扩增出120 bp 的利什曼原虫动基体小环DNA 阳性条带(图2),

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





2018年3月22日

注射葡萄糖酸锑钠治疗

2018年3月27日

体温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降低、药物性肝炎等不良反应, 期间暂停使用锑剂,并给予输新鲜血浆和护肝等对症处理, 随后以减半锑剂剂量继续治疗(总疗程:五价锑600 mg/d × 6 d, 静脉注射;停药2 d, 五价锑300 mg/d × 12 d)。

2018年4月17日

患者症状好转, 出院, 门诊随访。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 在西班牙出生, 与父母长居瓦伦西亚, 8 年来偶有几次随父母回国浙江丽水探亲,在国内期间无其他外地旅行史。父母健康,家中有犬 1 只。其母述2017年夏季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住所附近公园出现大批当地居民被类似 “蚊虫” 的昆虫叮咬,该虫在当地密度较高。患者在公园玩 耍时曾多次被叮咬,身上出现大批大小不等红色斑丘疹,多日后才消褪。家中有纱窗、 蚊帐等防虫设施,平时不使用蚊香和其他杀虫剂。当地居民几乎每家饲养犬类。2017年7月患者随父母回丽水青田注册上学,期间未到过外地。

科普时间

利什曼病有三种主要形式:内脏利什曼病(又名黑热病,是最严重的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最常见)和皮肤粘膜利什曼病。此病例中被误诊的内脏利什曼病到底是何方鬼怪?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图3)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图4)传播,原虫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骨髓中。


如下图所示,内脏利什曼病在全球分布很广,90%的病来自以下7个国家:巴西、埃塞俄比亚、印度、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和苏丹。



狗类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重要保虫宿主,也是被致病的对象。狗狗得了病,会出现如疲惫、皮屑、掉毛、体重下降、肾脏问题。



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经过4~7个月或最长10~11个月的潜伏期,即可出现全身性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三大症状:长期不规则发热、脾(95%以上)、肝、淋巴结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

至于黑热病的患者图片
。。。
。。。
。。。
对不起



那么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国产制剂为斯锑黑克,疗效较好,少数经锑剂反复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喷他脒或二脒替。

预防控制

1、杀灭病犬

犬源型利什曼病流行区,捕杀病犬是防治工作的关键。所以,对于宠物狗来说,更重要的是预防宠物狗被咬。

2、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3、每年5~9月白蛉活动季节用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灭蛉。

4、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使用防蛉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灭蛉器、驱避剂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51238, encodeId=5b391951238e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5c322640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利什曼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264, encryptionId=4f5c322640f, topicName=利什曼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e0a1165, createdName=jiangfeng5067, createdTime=Sun Aug 23 19:44:00 CST 2020, time=2020-08-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内脏和皮下的脂肪堆积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VAT和SAT)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研究人员评估脂肪体积或衰减(质量的间接指标)是否可以预测代谢危险因素的变化。Framingham心脏研究多层螺旋CT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参与者(n=1730,45%为女性)随访了平均6.2年。并且对基线VAT和SAT体积(cm3)和衰减(菲尔德单位,HU)进行了评估。结果包括血压,血脂和血糖。研究人员构建了多变量回归模型预测从基线到后续的变化。基线

Obesity:代谢手术后即使女性体重稳定不变,内脏和肌间脂肪组织也持续减少

研究证明,代谢手术可以显著的降低体重,而且脂肪组织总量的降低占总体重减少量的80%,而且,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沉积会导致与肥胖相关的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如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目前,代谢手术对脂肪组织沉积的影响仍不清楚。大多数的研究使用单一的腹部切片来评估内脏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贮存情况。最近,来自纽约的Tatiana Toro-Ramos和他的团队,使用全身的MRI,来评估代谢手术前和代谢

JCEM:肾上腺偶发瘤患者内脏脂肪增加

内脏脂肪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由于在肾上腺偶发瘤患者,内脏脂肪没有被系统的测量,为了验证内脏脂肪体积是否与地塞米松抑制后的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切点有关,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医学与生物科学院的John Newell Price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在伴有肾上腺偶发瘤、且地塞米松抑制后血清皮质醇大于1.8ug/dl的患者,内脏脂肪增加。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4月30日的美国《

病例分享|首诊IV期伴内脏转移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例

本病例报道了一例经外院手术的HER2阳性IV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及卡铂(TCH)化疗后,肝脏病灶消失,骨破坏明显改善,疗效评价为PR。后续给予了持续性抗HER2治疗联合单药多西他赛维持治疗,PFS达49月。虽然手术治疗作为该患者初始治疗是不合适的,但是该患者在后续的抗HER2治疗及化疗中明显获益,弥补了初始治疗的不足。在六周期HER2靶向治疗及化疗达到PR后,考虑患者体力状况及

Gen Med:新内脏异位候选基因被发现

内脏异位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研究团队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新的内脏异位候选基因。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基因组医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