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谁会从阿司匹林御癌效应中获益

2014-04-28 佚名 冷泉港实验室

除了能够改善头痛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阿司匹林又增加了一个有益作用:降低某一特异基因高水平表达人群的结肠癌风险。 一个多机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来自两个长期研究涉及近12.8万人的数据和其他材料,获得了这一不同寻常的研究发现。他们发现,结肠中具有高水平特异基因产物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RNA的个体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显着地降低了他们形成结直肠癌的机会。与之相比,结肠癌

除了能够改善头痛和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阿司匹林又增加了一个有益作用:降低某一特异基因高水平表达人群的结肠癌风险。



一个多机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来自两个长期研究涉及近12.8万人的数据和其他材料,获得了这一不同寻常的研究发现。他们发现,结肠中具有高水平特异基因产物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RNA的个体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显着地降低了他们形成结直肠癌的机会。与之相比,结肠癌中显示低水平15-PGDH的个体则没有从这一镇痛药中受益。

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23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尽管以往的一些实验和前瞻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但这项新的回顾性研究提供了首个证据帮助解释为何阿司匹林会让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则不能受益。

该研究小组包括了来自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凯斯西储大学医院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

论文的资深作者、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癌症遗传学教授Sanford Markowitz博士说:“在这项研究中具有高水平15-PGDH的人们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将他们的结肠癌风险降低了一半。而具有低水平15-PGDH的人们则压根没有受益。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哪些人将从阿司匹林中受益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该研究的资助机构娱乐产业基金会(Entertainment Industry Foundation)创立者Katie Couric说:“预防、早期发现及有效治疗是战胜癌症的关键。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在某些个体中预防结肠癌,为我们对抗这一第二大癌症杀手的军火库添加了一个简单且廉价的武器。看到在娱乐产业基金会国家结直肠癌研究联盟(NCCRA)的支持下,这一有价值的研究推动了对那些结肠癌高危人群的医疗护理,我感到很骄傲。“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统计,结直肠癌是美国第二大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预计2014年将有137,000美国人形成这一疾病,50,000人因此丧命。多亏常规筛查,使得在过去的20年里结直肠癌的死亡风险有所下降,这一研究小组的成员一直在致力于寻找帮助降低患癌风险,最终根除这一疾病的其他措施。

以往的研究表明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某些个体但非所有人的结肠癌机率。科学家们想知道其原因,那些得到阿司匹林帮助的人与看不到此效应的人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Markowitz与共同资深作者、麻省总医院的Andrew T.Chan博士探讨了,是否是15-PGDH的存在造成了个体在形成结肠癌方面不同的结局。他们的目标是看看是否可能开发出一种检测,可以帮助引导医生和患者确定阿司匹林疗法是否将带来利益。

新研究提供了首个例子表明,检测结肠15-PGDH水平可使得人们在结直肠癌预防治疗方面做出更个体化的决定。它也让那些无法从阿司匹林中受益的人避免了因服用阿司匹林造成的潜在的胃肠道问题,如胃溃疡等。

接下来,研究人员有两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开发出一种廉价的、可实现的检测来测量结肠15-PGDH。第二是开展一项前瞻性临床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些研究发现。Chan和Markowitz均认为第一个目标已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触手可及。

原始出处:

Fink SP1, Yamauchi M, Nishihara R, Jung S, Kuchiba A, Wu K, Cho E, Giovannucci E, Fuchs CS, Ogino S, Markowitz SD, Chan AT.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Rela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15-Hydroxy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 (HPGD).Sci Transl Med. 2014 Apr 23;6(233):233re2.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848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77912, encodeId=b55216e7912f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9a8168130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M#</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6813, encryptionId=29a8168130f, topicName=STM)],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76127619556, createdName=gdsun, createdTime=Sun Apr 12 23:26:00 CST 2015, time=2015-04-1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4-12 gdsun

相关资讯

Chem Comm:阿司匹林帮助顺铂击败耐药性

新研究显示:将阿司匹林固定到顺铂(cisplatin)上能在顺铂耐药细胞里产生一种战胜药物耐药性的疗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 顺铂,跟其他化疗药物一样,是一种用来治疗各类型癌症的抗癌药物,包括睾丸癌、卵巢癌、肺癌和膀胱癌。然而,临床上顺铂的使用受不断发展的耐药性限制,顺铂也因此被称为“癌症中的青霉素”。顺铂的耐药性机制已经非常明确,但目前仍然无有效的方

NEJM: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用阿司匹林或可乐定不改善预后(POISE-2研究)

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14)公布的POISE-2研究表明,在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围术期应用阿司匹林或可乐定(clonidine)均不能减少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应用阿司匹林还与额外严重出血显著相关,可乐定则与额外临床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非致命性心搏骤停显著相关。大出血和低血压是术后心肌梗死的预测因子。研究3月31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纳入接受非心脏手

JAMA Intern Med:阿司匹林或延长部分结肠癌患者寿命

荷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部分结肠癌患者改善生存预期。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JAMA Intern Med上。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对 2002 年至 2008 年间接受手术的 999 名结肠癌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服用阿司匹林的 182 名患者死亡率为 37.9%,而未服用阿司匹林的 817 名患者死亡率为 48.5%。这一数据显示,阿

Am J Med:阿司匹林降DM血小板高反应性

糖尿病患者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对其心血管事件的初级预防无效,>100mg的阿司匹林才来获得足够的抗血小板活性。虽然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能够解释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疗效差,但是糖尿病患者中HTPR的发生率仍然未知。【原文下载】 为此,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Simpson教授及其团队,对糖尿病患者每天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和HTPR发生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表在20

JNCI: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或可降低卵巢癌风险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妇女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降低五分之一。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2项研究的数据,其中涉及近8000名卵巢癌妇女患者和接近12,000名健康妇女,以确定使用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对卵巢癌风险的影响。其中,大约18%的女性经常使用阿司匹林,24%的人使用非阿司匹林的NSAIDs和16%的妇女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研究发

Gut:PPIs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消化性溃疡复发

对于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临床上推荐长期服用低剂量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类)药物,剂量范围为75-325mg/天,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但阿司匹林类药物对上消化道存在明显影响,可引起消化道症状、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极高。【原文下载】 消化道事件的发生是上述人群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主要原因。而阿司匹林类药物的停用,在较短的时间窗内即会导致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发生几率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