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干货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例分享

2023-11-04 上海阿克曼病理 上海阿克曼病理 发表于上海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癌细胞具有嗜酸性或颗粒性胞质,形成桑葚样细胞簇,周围间质有清晰的空隙。肿瘤细胞具有特征性的极性反转,也被称为“内外反转”生长模式。

病 例

病史:

患者,女,79岁,2周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结节。

大体检查:

送检组织大小1×1×0.5cm,切面灰白色、质中。

形态学特征

图片

低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特征性假乳头结构,没有纤维血管轴心,周围环绕清晰的空隙

图片

肿瘤细胞排列呈特征性假乳头结构,没有纤维血管轴心,周围环绕清晰的空隙,围绕着肿瘤细胞簇的周围空隙与淋巴管相似,但缺乏内皮被覆

图片

肿瘤细胞排列呈特征性假乳头结构,没有纤维血管轴心,周围环绕清晰的空隙,围绕着肿瘤细胞簇的周围空隙与淋巴管相似,但缺乏内皮被覆

图片

肿瘤细胞胞质通常嗜酸性,并显示特征性的反转极性(“内外反转”模式),如果有乳头存在,细胞的顶端面向间质空隙,而不是中央空腔。

图片

肿瘤细胞胞质通常嗜酸性,并显示特征性的反转极性(“内外反转”模式),如果有乳头存在,细胞的顶端面向间质空隙,而不是中央空腔。

图片

肿瘤细胞胞质通常嗜酸性,并显示特征性的反转极性(“内外反转”模式),如果有乳头存在,细胞的顶端面向间质空隙,而不是中央空腔。

图片

合并导管原位癌成分

免疫组化特征

图片

CK5/6

图片

CK5/6

图片

CK14

图片

CK14

图片

EMA

图片

EMA

图片

ER

图片

ER

图片

PR

图片

PR

图片

HER2

图片

HER2

图片

K167

图片

K167

病理诊断:

(右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合并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约占10%)。

免疫组化结果:

ER(-),PR(<1%+),cerbB-2(3+),Ki-67(+,30%),E-Cad(膜+),P120(膜+),CK5/6(-),CK14(-),EMA(反转+)。

复 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定义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IBC),癌细胞具有嗜酸性或颗粒性胞质,形成桑葚样细胞簇,周围间质有清晰的空隙。肿瘤细胞具有特征性的极性反转,也被称为“内外反转”生长模式。

临床特征

发生率

单纯性IMPC罕见,占IBC的0.9%~2%。

年龄

文献报道的IMPC中位年龄为48-62岁。

性别

通常见于女性,但也有个别男性IMPC患者的报道。

部位

在乳腺实质内没有特定的发生部位。

大体检查

IMPC在大体上没有任何特别的特征。

形态学特征

肿瘤细胞排列呈特征性假乳头结构,无纤维血管轴心,周围环绕清晰的空隙,围绕着肿瘤细胞簇的周围空隙与淋巴管相似,但缺乏内皮被覆。

胞质通常嗜酸性,并显示特征性的反转极性(“内外反转”模式)。如果有乳头存在,细胞的顶端面向间质空隙,而不是中央空腔。

一些病例中可以观察到大汗腺特征。

多数IMPC是中级别或高级别的核异型。

坏死、肿瘤相关浸润淋巴细胞不常见。

伴有导管内癌(DCIS)的微乳头状癌通常是高级别核。坏死和微钙化也可以见到。

免疫表型

IMPC经常ER(66%~94%)和PR(50%~84%)阳性。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IMPC中不表达。

文献报道的IMPC的HER2阳性率不一。

上皮膜抗原(EMA)或黏蛋白1[MUC1(CD227)]可以用来显示IMPC肿瘤细胞的反转极性,面向间质空隙的肿瘤细胞的顶端侧被染色。

IMPC细胞高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 VEGFR3,通过增加淋巴管密度,促进淋巴结转移。

分子特征

IMPC具有特征的遗传学异质性。常见染色体大片段的增加和丢失。调控细胞极性的基因表达下调。

鉴别诊断

1、乳腺黏液癌,显示丰富的细胞外黏液,而IMPC中往往缺乏这一特点。

2、伴有黏液分化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伴有微乳头癌生长模式的黏液性癌是相对较新的病变。

3、卵巢浆液性癌,转移到乳腺,可类似IMPC的组织学特征,通常也表现出淋巴管癌栓。然而,沙粒体的存在及WT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协助正确诊断。

4、伴有广泛淋巴管血管浸润的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尽管IMPC中桑葚样肿瘤细胞簇周围存在的空隙类似淋巴管腔,但它们没有内皮被覆。通常在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观察不到IMPC细胞特征性的极性反转。

5、不能将人工假象造成的广泛性组织过度收缩诊断为IMPC。

治疗

I期和Ⅱ期的患者治疗同非特殊型IBC(IBC NST);但也有一些建议,对目前的局部治疗方式进行改良,会有益于 IMPC患者:更广泛的手术切缘和更积极的腋窝和锁骨上清扫,可以加强对局部疾病的控制。

预后

由于IMPC发病率低,对其预后的研究很少。

尽管有报道称IMPC(较高的核级别、常见侵淋巴血管、淋巴结转移和胞膜外浸润)有肿瘤不良预后特征,但多变量分析显示IMPC患者的总体预后(按阳性淋巴结数量和其他预后因素分层时)与非特殊型乳腺癌患者相当。

有研究对624例IMPC患者的研究发现,如果肿瘤ER阴性,患者则预后差。

参考文献 

【1】Nangong J, Cheng Z, Yu L, et al.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clinical imaging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findings.Front Surg. 2022 Sep 23;9:1011773.

【2】  Verras GI, Mulita F, Tchabashvili L,et al.A rare case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2022 Mar;21(1):73-80.

【3】梅开勇,郭双平主译,《乳腺病理学》,2021,206-212.

【4】Perron M, Wen HY, Hanna MG, et al.HER2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 Complete Assessment of an Incomplete Pattern.Arch Pathol Lab Med. 2021 Aug 1;145(8):979-987.

【5】Lokuhetty D, White VA, Watanabe R, et al.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Editorial Board Breast tumors. IARC: Lyon; 2019.

【6】李国霞主译,《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3版,2019年.

【7】阚秀,丁华野,沈丹华主编,《乳腺肿瘤临床病理学》,2014.

【8】Ou Q, Li YD, Chen J,et al.A Very rare case report of male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 in China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Int J Surg Case Rep. 2022 Aug;97:107408.

【9】Shen-Li Tang, Ji-Qiao Yang, Zheng-Gui Du,et al.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Oncotarget. 2017 Jun 27;8(26):42455-4246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