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CIP2013:CAD患者每日2次给药可缓解阿司匹林抵抗

2013-07-08 伊文 EGMN

巴黎——一项纳入92例患者的单中心交叉试验表明,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阿司匹林每日2次给药方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总剂量相同的每日1次给药方案。 在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2013年会上,法国巴黎Lariboisière医院心脏科的Jean-Guillaume Dillinger医生报告称,与未患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往往对心血管事

巴黎——一项纳入92例患者的单中心交叉试验表明,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阿司匹林每日2次给药方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总剂量相同的每日1次给药方案。

在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2013年会上,法国巴黎Lariboisière医院心脏科的Jean-Guillaume Dillinger医生报告称,与未患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往往对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治疗应答较差,这显然是因为在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更新得更快。由于阿司匹林给药后足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药浓度只能维持2 h左右,因此血小板更新加快会导致只有少量的血小板暴露于足够浓度的阿司匹林,从而加重阿司匹林抵抗,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更高。

Dillinger医生等人共纳入了92例已经开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血管造影确诊CAD的患者。所有受试者都是在30岁以后首次被确诊为糖尿病,并且当时没有接受胰岛素作为初始治疗,除非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期间开始治疗的。此外,所有受试者至少存在下列其他危险因素中的1项:当前吸烟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4 mg/L、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4 g/L、或者血小板计数大于270,000/mm3。

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85%,平均在糖尿病确诊后12年参与该试验。在这92例患者中,48%存在1项危险因素,30%存在2项,15%存在3项,7%存在所有4项危险因素。48例患者(52%)在入组时正在接受每日1次氯吡格雷治疗,试验中允许继续接受这种治疗。

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150 mg组(每日清晨服用,连续服用7~14天后抽取血样)或者阿司匹林75 mg组(清晨服用1次,晚上服用1次,连续服用7~14天后抽取血样)。采血后,受试者立即交换给药方案,再连续服用7~14天,然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研究者采用光透集合度测定法检测了每份血样的血小板聚集情况以评估阿司匹林抵抗。最大聚集率≥20%的血样被视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检测结果显示,在接受阿司匹林每日1次治疗时有39例患者(42%)出现了阿司匹林抵抗,而在接受每日2次给药方案时只有16例患者(17%)出现了阿司匹林抵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illinger医生报告称,当这39例在接受每日1次给药方案期间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受试者改为每日2次方案后,有24例对阿司匹林产生了应答。相反,当这16例在每日2次治疗期间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受试者改为每日1次方案后,只有1例产生应答。

研究者还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评价了反映血小板功能的第二项指标——整体血小板活性。检测结果显示,38例患者(41%)在接受每日1次阿司匹林治疗期间血小板活性正常,而在接受每日2次治疗期间只有27例患者(29%)血小板活性正常。在由只对一种给药方案产生抵抗的27例患者组成的亚组中,19例(70%)在改成每日2次方案后对阿司匹林产生了应答,8例在改成每日1次方案后产生了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治疗对给药频率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之间的关系无明显影响。

针对可能影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的因素开展的多变量分析表明,与每日1次治疗相比,每日2次治疗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下降79%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只有一项其他参数对阿司匹林抵抗有显著影响,即hsCRP水平。hsCRP每升高1 mg/L,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即增加15%。

Dillinger医生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解决糖尿病患者生物学阿司匹林抵抗的新办法。”但他也提醒道:“尚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试验以评估阿司匹林每日2次治疗是否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并且不增加消化道毒性等副作用。”每日2次给药方案的另一个潜在缺点是患者依从性可能会下降。

Dillinger博士还强调,该试验纳入的都是至少还存在1项阿司匹林失效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吸烟和(或)炎性标志物水平升高,因此“试验结果不能外推至整个糖尿病合并CAD的患者群”。但他估计超过一半的糖尿病合并CAD患者很可能至少存在1项这样的危险因素。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血管研究与血栓形成研究中心主任Dominick J. Angiolillo博士评论道:“这项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每日1次给药方案相比,每日2次方案可能更好地发挥抗血小板效应,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研究数据证明了每日2次方案是改善治疗应答的一种有效策略,但这毕竟是一项药效学研究,因此尚不能就这种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得出结论。未来还需要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70381, encodeId=453013e03819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75726283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PC#</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628, encryptionId=f75726283f, topicName=APC)],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da20314, createdName=lfcmxl, createdTime=Wed Jul 10 04:51:00 CST 2013, time=2013-07-10,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3-07-10 lfcmxl

相关资讯

Nat Rev Clin Oncol:PIK3CA可作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

两项大型队列观察性研究显示,携带PIK3CA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若诊断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其生存率与总存活率均比未服用者提高。而对于PIK3CA野生型患者,未见阿司匹林有此效应。突变型PIK3CA或能作为可从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获益的生物标志物。 虽然癌症的检出和治疗均有进展,但仍有许多患者在治愈后复发并死于该疾病;2008年全球共有760万患者死于癌症。辅助治疗一般应用于肿瘤灶被摘除后,以期用以根除

JAMA:基因突变或影响服用阿司匹林对结肠直肠癌的裨益

据6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2项大型的研究中,服用阿司匹林与罹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受到了BRAF基因突变的影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与野生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有关,但与变异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无关;这些结果提示,变异型BRAF结肠肿瘤细胞可能对阿司匹林的作用较不敏感。 结肠直肠癌是全球与癌症有关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随机对照的试验

JAMA:BRAF基因状态可影响阿司匹林预防结肠直肠癌效果

日前报道的2项大规模的研究称,BRAF基因的突变会影响阿司匹林使用与罹患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与野生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有关,但与变异型BRAF结肠直肠癌风险的降低无关。上述发现提示,变异型BRAF结肠肿瘤细胞可能对阿司匹林的效应缺乏敏感。该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6月26日一期。结肠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文章的背景信息中这样描述: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明

Nat Rev Cardiol述评:PCI术患者长期抗凝单用氯吡格雷优于与阿司匹林联用

伴有长期抗凝治疗适应症、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房颤/植入心脏机械瓣膜)通常会接受三联抗血栓治疗,不过,这种疗法会增加出血风险。有研究显示,在抗血栓药物组合中弃除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出血事件风险,同时不会显著增加血栓的形成。在《柳叶刀》发表的WOEST报告中,研究者认为该研究中出血并发症的减少具有“临床意义”。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提出“服用口服抗凝剂并进行PCI治疗的患者不需要接受阿

Lancet Neurol: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性使用肝素治疗并未获益

血栓栓塞性事件及出血性事件的预测模型 一直以来,有高凝状态的卒中患者推荐使用肝素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很多国际卒中治疗也推荐,对于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或低出血风险的卒中患者使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但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来自英国的William N Whiteley 等医师汇总了卒中治疗方面的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选择抗凝治疗的可靠方法,从而降低卒中死亡率及重度残疾状态。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5月

ADA 2013:ORIGIN研究揭示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不改变癌症发生风险

几项对理赔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胰岛素使用与癌症发生(CA)有关,二甲双胍可减少癌症发生。Louise Bordeleau博士在美国糖尿病学会2013年会上介绍了ORIGIN的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和甘精胰岛素对受试者的CA风险没有影响。 ORIGIN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双盲随机2*2析因试验,对比在心血管(CV)风险较高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DM)患者中,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或标准治疗与om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