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患者日均血糖监测不足0.5次

2012-07-09 谭 嘉 健康报

  广东省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于西方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同时存在血糖监测频率极低、胰岛素治疗方案不规范、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频发等诸多问题,急需临床医生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7月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李津博士在会上报告了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

  广东省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于西方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同时存在血糖监测频率极低、胰岛素治疗方案不规范、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频发等诸多问题,急需临床医生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7月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李津博士在会上报告了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以青少年发病为主,患者需终生依靠胰岛素治疗。目前的发病率估计还来源于20年前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开展的一项仅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切数据仍不清楚。

  自2010年8月起,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该项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翁建平教授负责,纳入该省21个地级市的100余家医院。该研究迄今已收集3700余名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留取了1000余名患者的血、尿标本。

  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平均年龄为27.3岁;与西方患者多肥胖不同,我国约20%的患者表现为消瘦;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发病率也远高于西方患者。在疾病管理上,各大指南均推荐患者每日血糖监测至少3次,而我国患者平均每天尚不足0.5次;为了“患者的方便”,部分医生将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由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改为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由于血糖监测和治疗等方面的不当,患者的整体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27.5%。

  李津特别指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管理需要医保政策的跟进。他说,目前血糖监测试纸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一张试纸4元计算,即使按照每日监测3次的最低标准,患者全年购买试纸也需自付4380元,这使得很多患者不愿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0158, encodeId=a0e31540158f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a54898460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糖监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9846, encryptionId=da548984604, topicName=血糖监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50fd13191418, createdName=jktdtl, createdTime=Wed Jul 11 06:55:00 CST 2012, time=2012-07-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HbA1c不可靠时可改测糖化白蛋白(果糖胺)

      美国杜克大学的Thomas L. O' Connell博士在美国医师协会(ACP)年会上指出,如果遇到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血糖监测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应当提高警惕。   Connell博士强调,由于任何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因素都会干扰HbA1c检查,因此HbA1c与血糖监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实际上相当常见。例如,正在接受血液透析、近期接受了输血、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