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出现的“内耗”~“精神内耗”~医学解释是哪里的问题

2023-10-30 Ann.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减少精神内耗,接纳生活、接纳真实的自我,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斗。当你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你会见到别样的风景,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耗”成了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词汇。

人们不断地拷问着自己,“为什么要上班”“结婚有意义吗”“小镇青年还有必要努力吗”“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该如何是好”.......

什么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这种心理疲惫,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斗争,把精力都花在“对付自己”上,故心理学上称为“内耗”。

“精神内耗”就像一个黑洞,它会吸走你的能量,让你失去理智思考和行动的力量,陷入神经症的沼泽无法自拔。

精神内耗的表现

“精神内耗”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神经症和神经衰弱,主要是焦虑、强迫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持续非理性担忧,而抑郁是一种过往负性经历引发的动力缺失与无意义感。“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1、心理疲惫

因精神内耗会不停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消耗过多,会使人处于心理疲惫状态。

2、过度担忧、犹豫不决

精神内耗者往往会事情开始时过度担忧结果的好坏,在心理进行反复拉扯,并且会因为过度瞻前顾后而导致对一件事无法做决断。

3、追求完美

常对所做之事力求完美,但有时会因想法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现,进而出现苦恼、郁闷。

4、抑郁、焦虑

在日常中经常会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对大部分事物无法提起兴趣,即使没有进行任何脑力及体力活动,也会感到疲乏。

5、睡眠质量差

由于思虑过多,经常会导致失眠,进而引起睡眠不足、头晕等症状。

6、精神敏感、不自信

精神内耗者往往十分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他人不经意的表情、语气变化,也会使其苦恼不已。并且自信心缺乏,不能接纳自身的缺点,常常自我怀疑。

7、迷茫

精神内耗者常对未来感到迷茫,人生没有确切的方向,也经常因此烦恼。即使暂时找到明确的方向,也会因思虑过多而长久不能真正付诸行动。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精神内耗”?

1、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

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甚至未必符合公序良俗。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2、未能实现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 《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常常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

如果一些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痛苦、挣扎,长此以往就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消耗,没有多余能量做好其他事情。又如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非常“小心翼翼”,敏感多疑。

3、追求完美的“我”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还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

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又确实很难学会、学好。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 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4、消极的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的反应风格,表现为对自身负性情绪及其产生原因、不良后果的过分 关注,一边反复思考过往的问题,一边又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属于精神内耗在潜意识里的深层体现。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

为了应对这样的负性情绪,又需调动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让人缺少能量投入其他有价值的事物。消极反刍思维无疑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让不少孩子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如何避免“精神内耗”?

1、关注当下,把握现在

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越能把关注放在眼前的事与人,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越高。

2、自我接纳,积极看待

生活总是 会有“意料之外”“不如意”“悔不该当初”等,越是排斥、抵触,越难以真正摆脱负面事件的影响。试着去接受生活中会出现的负面事件,接纳自己的不足、不擅长。自我接纳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纠结、执着,减少精神消耗,从而坚定地走好现在的路。

3、锻炼心理弹性,提升心理能量

心理弹性是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遇到同样的危机事件,有的人会萎靡不振,而有的人则能够积极解决问题,这是由是否具备高心理弹性带来的差别。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不仅表现出消极情绪变化,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反应,后者可通过调用个人资源快速适应情境,使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能够不被压倒,而能够像弹簧一样,承受压力,并从压力中恢复。

早在1996年,国外研究者就曾提出心理弹性策略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建立并且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创立一个互相关爱与支持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亲社会的倾向,制定明确且一致的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社会和生活技能。这一研究结果至今仍可为教育者提供借鉴,从不同角度助力青少年提升心理弹性。

4、拥有“优势视角”,培养“成长型思维”

优势视角指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上,不要总去想“我很自卑、我不如别人”,要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成长型思维是指接受自己现在的不完美,甚至接受自己是一个“内耗”严重的人,坚信只要我不着急,努力去慢慢改变,就会变成一个低“内耗”、自信满满的人。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现实,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积极面。

5、通过心理技术缓解不良情绪

学会运用正念冥想,正念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方法,在这种训练中,强调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做评判,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研究表明,正念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能够使个体缓解生活焦虑,学会自我接受。

因此,陷入“精神内耗”的个体可以通过相关正念冥想课程,帮助自己关注自身,避免极端行为,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走出内耗。

同时还可利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事件A是引起情绪C的间接原因,而导致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所以情绪问题的直接根源还是我们自己,要及时改变和调整我们的认知和态度,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情绪和结果。

减少精神内耗,接纳生活、接纳真实的自我,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斗。当你克服了内心的障碍,你会见到别样的风景,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如何治疗精神内耗?8件很微小的事治愈我们!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而现实中,我们感到焦虑不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Cell:莫名感觉很疲倦,或许已经严重精神内耗了!身心俱损,深陷内耗的人有你吗?

认知疲劳可能是由特定脑代谢物的消耗或积累引起的。这些由认知疲劳引起的大脑代谢变化可能会导致认知控制更加繁重或困难,从而引发需要较少认知控制或提供短期奖励的行为。

精神科医生眼里的“精神内耗”,是怎么一回事?

“医生,我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