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胃癌近期重要研究进展一览

2017-11-27 MedSci MedSci原创

胃癌是世界第三大癌症。在中国,每年有超过四十万病人受到胃癌的危害。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来说,目前手术彻底切除仍然是现有治疗方案的基石。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胃癌发病的地理分布以及与移民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外界环境和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还有些利于胃癌发生的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梅斯小编整理近

胃癌是世界第三大癌症。在中国,每年有超过四十万病人受到胃癌的危害。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来说,目前手术彻底切除仍然是现有治疗方案的基石。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胃癌发病的地理分布以及与移民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外界环境和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还有些利于胃癌发生的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梅斯小编整理近期关于胃癌的重要研究进展与大家一同分享。

【1】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底物与胃癌进展


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底物(IRTKS)具有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调节功能,但IRTKS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对527例人胃癌标本IRTKS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在IRTKS和/或p53缺陷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并分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进行体内致瘤性评价,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中p53,MDM2和IRTKS的相互作用以及p53泛素化。结果表明,对于p53野生型胃癌患者,IRTKS过表达导致p53泛素化降解,与患者疾病进展和总生存期缩短相关。

【2】非编码RNAs或是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既往研究已经发现成千上万的基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基因并不会单独发挥作用,但是可以根据它们的相互作用组合成“网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在胃癌细胞中调节Claudin-4的基因网络。研究人员发现,胃癌细胞中Claudin-4上调,且与预后较差相关。Claudin-4可增强AGS、HGC-27及 SGC-7901 细胞的增殖、侵袭及EMT,而这个过程或可由miR-596和mir-3620-3p逆转。此外,lncRNA-KRTAP5-AS1和 lncRNA-TUBB2A可以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s影响细胞的功能。该研究结果表明,非编码RNAs在调控Claudin-4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非编码RNAs或是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3】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变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强的胃癌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诱导致癌级联反应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并与DNA损伤有关。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EGFR活化在胃细胞癌变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评估了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在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和癌化预防中发挥的作用。动物模型使用靶向上皮细胞特异性EGFR缺失的小鼠(EfgrΔepi mice)。结果证实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变。

【4】新发现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两种机制

目前,FAU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幽门螺杆菌菌会导致胃癌的两种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一种酶,一种叫HtrA的蛋白酶。HtrA切割三种蛋白occludin,claudin-8和E-钙粘蛋白,破坏上皮细胞层。结果,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进入更深的、正常的无病原组织层,并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这是胃癌开始发展的第一步。然而,在第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更危险的,正如团队所发现的那样。针状突起,被称为IV型分泌物系统,被激活并作为“分子注射器”功能。利用受体依赖机制,这些细胞通过宿主细胞的基底外侧膜注入细菌毒素CagA蛋白。被注射的CagA随后重新规划宿主细胞,使它们有可能发生癌变。这种蛋白质的另一个作用是,它阻止人类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细菌——这是人类胃中幽门螺杆菌长期生存的关键机制。

【5】长期使用药物抑制胃酸倒流可以使患胃癌风险加倍


发表于《肠道》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将胃癌的风险加倍,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用于治疗胃酸倒流的药物。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另一种类型药物的参与者数据进行对比,第一组参与者为质子泵抑制剂组,第二组参与者数据来自使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参与者数据,这是用于抑制酸生产的一类药物,随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随访检测,研究时长为7.5年。结果发现,虽然两组参与者都患有长期胃炎,但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组在研究期间患胃癌的风险增加了一倍,而服用H2受体阻滞剂的参与者却没有高风险的变化。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更频繁的使用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日常使用会使胃癌的风险增加四倍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80906, encodeId=107713809068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281e34519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研究进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451, encryptionId=9281e34519b, topicName=研究进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13d475, createdName=mashirong, createdTime=Wed Nov 29 12:23:00 CST 2017, time=2017-11-29, status=1, ipAt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