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发作性眩晕患者1例

2013-07-19 蔡素筠 中国医学论坛报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障碍(复视)、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等。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一旦发生可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各科医生均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1例起初被误诊为梅尼埃病的病例诊治经过介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疾病的误诊原因及诊断要点。   误诊病例   患者男性,48岁,因发作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障碍(复视)、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等。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一旦发生可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各科医生均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1例起初被误诊为梅尼埃病的病例诊治经过介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疾病的误诊原因及诊断要点。

  误诊病例

  患者男性,48岁,因发作性眩晕3个月、加重1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3个月来多于晨起后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作性眩晕,表现为视物旋转、不敢睁眼、行走不稳,有时伴双侧耳鸣、恶心及呕吐,曾出现一过性复视,经休息及口服止晕药治疗数小时后,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3个月内共发作10余次,每次发作情况大致相同。查体显示患者痛苦病容,神志清楚;血压130/80 mmHg,脉搏80 次/分,呼吸20 次/分;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调节反射、辐辏反射均存在,眼球各方向运动好,可见水平眼震;心肺正常,肝脾不大,颈软无抵抗,克氏症阴性,巴宾斯基征阴性。于外院诊断其为“梅尼埃病”,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1天前晨起后再次发作,为剧烈眩晕,伴有明显的视物成双、饮水呛咳、说话不清楚,同时伴四肢无力,急行颅脑CT检查(发病后半小时)未见异常,给予扩容治疗后稍有好转。当晚病情再度加重,出现昏迷、停止呼吸,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后,病情略有好转,但意识始终未恢复。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辅助检查 复查CT提示小脑半球、脑干大面积梗死。

  诊断 锥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误诊原因

  接诊医生仅凭该患者的体格检查,就诊断其为“梅尼埃病”,造成了误诊。这可能与以下两种原因有关:① 患者为中年男性,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耳鸣,不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又无高血压病史,最初CT检查也未见异常,故最初易想到梅尼埃病的可能;② 患者病史中出现一过性复视,此症状可提示脑干病变的存在,当时未给予足够重视,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锥基底动脉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临床医生在诊断锥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时,须重视患者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同时须注意以下要点。

  1. 脑血管疾病易发生于老年人,但中年发病也并不罕见。凡出现上述症状者均应提高警惕,注意其病情变化。

  2.在发病初期几小时内,脑血栓形成后CT检查结果可表现正常,故CT检查正常者也不能排除其患脑血管病变的可能,须根据其临床症状及时复查CT。

  3.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须提高认识,因为此症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该病例是1例反复发作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供血不足发作,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栓的形成。患者严重发作前一直按梅尼埃病处理,如能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可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因此,对于TIA的患者须提高警惕,其往往是脑卒中的先兆。

  4.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缺损或晃动,及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故有以下2个以上症状时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包括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突然失去能力而跌倒,无意识障碍,常可很快站起)。本病也可表现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是由于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所致。

  5.患梅尼埃病者一般不会出现复视及意识障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