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神经病学领域关键进展汇总

2012-01-21 MedSci MedSci原创

本文主要介绍2011年中国在神经病学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并进行汇总。   仅2.4% 卒中接受溶栓治疗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且预后差   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急诊科延误时间是提高我国脑卒中患者溶栓率的关键。此外,医生过度强调rtPA 的副作用可能也导致部分患者害怕甚至拒绝应用rtPA 的原因。   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早期诊断和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2011年中国在神经病学方面的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并进行汇总。  

仅2.4% 卒中接受溶栓治疗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且预后差

  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急诊科延误时间是提高我国脑卒中患者溶栓率的关键。此外,医生过度强调rtPA 的副作用可能也导致部分患者害怕甚至拒绝应用rtPA 的原因。

  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伴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合并症较多,且糖尿病患者缺血脑组织的神经受损更严重,因此死亡和残疾风险增加。

  王拥军教授等公布的中国国家卒中注册(CNSR)研究提示,我国仅2.4% 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 h 内接受溶栓治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以及影像学检查至溶栓时间均显著延长(Stroke. 2011 年4 月22 日在线版)。研究的进一步结果显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糖尿病者预后较差,脑卒中发作后6 个月死亡和残疾的风险增加 23%。(Stroke.2011 年8 月16 日在线版)

  CNSR 研究涉及132 家城市医院, 共纳入14 702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研究显示,乘出租车、通过急救服务、坐私家车、骑自行车或其他方式就诊者分别占54.1%、18.9%、18.5%、2.5% 和6.0%。在可确定脑卒中发病时间的11 675 例患者中,21.5% 在发病3 h 内于急诊科就诊,12.6% 适合行溶栓治疗,2.4%最终接受溶栓治疗,1.6% 应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在接受rtPA 治疗者中,rtPA 剂量<0.9 mg/kg 者近半,主要与医生认为该剂量有效及患者无能力购买更多药物有关。受试者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80 min,入院至溶栓时间为116 min,影像学检查至溶栓时间为90 min,较加拿大、美国均明显延长。分析表明,年龄、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水平、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急诊时间均可影响rtPA 治疗率。年轻、收入较高、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就诊快、NIHSS 评分较高,接受rtPA 溶栓治疗的机会也大。

  同时,研究者分别在疾病发作后 3 个月和 6 个月时评估了14 5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功能改善情况,包括死亡(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6 分)、残疾(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3~5 分)和脑卒中复发等。结果显示,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伴糖尿病者占27.0%。随访3 个月和6 个月时,与无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相比,伴糖尿病者死亡、残疾和脑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校正年龄、性别、NIHSS 评分、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尿道感染和其他因素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发作后6个月死亡和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6个月不良结局相关

 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糖尿病(DM)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中国人群中关于糖尿病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为观察缺血性卒中后DM与患者死亡、生活依赖性以及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研究选取了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从2007年-2008年间连续入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和6个月对入组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功能(死亡、依赖性和卒中复发)进行了随访。调整其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NIHSS评分、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尿道感染以及其他因素后,运用多变量对数回归分析DM 和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所有卒中患者共有3483例(27.0%)患糖尿病。与未患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6个月死亡或生活依赖性及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显著增高。DM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6个月死亡或生活依赖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1.23;95%CI,1.10-1.37)。

  我国合并房颤卒中患者管理不乐观发病前仅3% 服用华法林,院内合并症和死亡率增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鸣

   在西方国家,抗凝药物用于脑卒中或伴房颤的TIA 患者的处方量达40%~50%, 而我国仅14.2% 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服用抗凝药物,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患者年龄较大导致出血风险大,随时检测INR 困难且花费大是主要原因。另外,临床医生未充分重视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应用抗凝药物的重要性。

  刘鸣教授等的研究显示, 与不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相比,合并房颤者的卒中相关并发症较多且病死率较高, 预后较差。(Cerebrovasc Dis.2011,31:419)

  该研究纳入2001~2008 年首次卒中发作1 个月内入院的2683 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卒中有相关并发症及3 个月、6 个月和1 年死亡和伤残情况。

  结果显示,366 例(13.6%)卒中患者合并房颤,其中153 例(41.8%)患者伴瓣膜房颤,与不伴房颤者相比,伴房颤的卒中患者年龄较大(66.1 vs.63.6 岁,P=0.001),入院时NIHSS 评分较高(10 vs. 4,P<0.001)。伴房颤的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多出现肺感染、泌尿道感染、急性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失禁和出血性转变。此外,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的3 个月、6 个月和1 年致残率和院内病死率较高(P<0.001)。分析显示,房颤、年龄和NIHSS 评分是3 个月、6 个月和1 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同时发现,仅3.3% 房颤患者在卒中发作前服用了口服抗凝药物。

  我国脑出血治疗甘露醇应用率达9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黄一宁

  黄一宁教授等开展的研究显示,国内颅内出血(ICH)患者普遍接受了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脱水剂 、神经保护剂、中药制剂在救治急性ICH 过程中应用较多,尽管这类药物的疗效并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BMC Neurol.2011,11:16)

  研究者分析了QUEST 研究中1572 例ICH 患者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ICH 患者均接受了静脉注射脱水剂如甘露醇(96%),神经保护剂(72%)和中药制剂的应用也较多(42%),137 例(9%) 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分析显示,这类患者均存在肥胖、入院时GCS 评分低及全部前循环梗死形成。神经外科手术使卒中后3 个月内的死亡或致残风险增加3 倍。院内、卒中后3 个月和12 个月继续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占78%、83% 和80%。

  我国近5 成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慢性肾病

  上海瑞金医院 陈楠

  陈楠教授发现,在脑血管病患者中, 慢性肾病(CKD) 患病率高达47.7%,蛋白尿、高血糖和贫血均是预后预测因素。(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1,26:2950)

  研究者入选了1014 例经CT和MRI 诊断为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分别为708 例、197 例和109 例,探讨受试者中CKD 的患病率和预后预测因素。

  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试者中,微量蛋白尿和蛋白尿的检出率分别为11.2% 和24.8%,CKD1~5期的患病率依次为6.90%、14.69%、21.60%、2.56% 和1.97%,总患病率为47.7%。分析显示,蛋白尿、高血糖和贫血为脑血管病患者30 d 后遗症的预后预测因素。

  中年超重或肥胖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天津医科大学 徐卫历

  徐卫历副教授参与的这项研究表明,中年超重或肥胖与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及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独立相关。(Neurology.2011,76:1568)

  研究者从瑞典双胞胎注册中心入选8534 例年龄≥ 65 岁的双胞胎受试者,筛查痴呆患者。结果显示,350 例受试者被诊为痴呆患者,140 例为可疑痴呆患者。中年时期超重[ 体重指数(BMI)>25 ~ 30 kg/m2]和肥胖(BMI>30 kg/m2)者占29.8%。校正混淆因素后,与BMI 正常(20 ~ 25 kg/m2)者相比,中年时期超重或肥胖者的痴呆风险分别增加71% 和2.88 倍。

  研究者指出,中年期超重或肥胖与老年期痴呆之间的关系可能与遗传因素和早期环境因素有关。

  痉挛性癫痫患者应远离水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周东

  周东教授等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西部农村,痉挛性癫痫患者的早死风险是我国普通人群的5 倍,尤以年轻患者为著。非正常死亡(如溺水)和可疑癫痫猝死(Probable SUDEP) 等是主要死因。(Neurology.2011 年6 月8 日在线版)

  自2005 年5 月起, 我国西部农村基层医疗系统开始开展痉挛性癫痫防治管理项目。研究者记录了截至2009 年底该项目中患者的死因数据和人口资料,并根据2007 年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评估个案病死率(CF)、各死因的死亡构成比(PMR)以及各年龄段和各死因的标化死亡比(SMR)。

  结果显示,在最终纳入的3568 例痉挛性癫痫患者中,106 例死亡,其中溺水死亡者46 例,发生在池塘、稻田、水库、河流、粪坑和井中的比例分别为39.1%、28.2%、10.9%、8.7%、6.5%和6.5%。男性患者死亡的比例高于女性, 分别为4.1%和2.6%,溺水死亡比例分别为1.9% 和1.0%。平均随访28 个月期间,CF 为2.97%。PMR 最高的死因为非正常死亡,占59%,其中溺水、可疑SUDEP、癫痫持续状态和肿瘤分别占45.1%、14.7%、6.9% 和6.9%。受试者总SMR 为4.92, 年轻人为高危患者,年龄<35 岁的痉挛性癫痫患者死亡风险为普通人群的50 倍以上,痉挛性癫痫患者的溺水死亡风险是普通人群的82 倍。

Neuregulin1/ErbB4是癫痫发病易感基因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李晓明 

12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晓明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结果"Neuregulin 1 regulates excitability of fast-spiking neurons through Kv1.1 and acts in epilepsy"称Neuregulin1/ErbB4是癫痫的易感基因。

俗称“羊角风”、“羊痫风” 的癫痫,医学界公认这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造成的。是什么导致神经元的放电“刹不住车”?李晓明教授课题组的这项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回答。

癫痫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影响总人口的大约1%,中国约有一千万患者,目前,经过现有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大约30%的患者不能控制。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癫痫目前多采取手术治疗,而适合手术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寻找有效和安全的治疗药物是生物医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Neuregulin1/ErbB4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李晓明教授的课题组在研究这对基因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它们对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有调节作用。“这令我们很兴奋。”李晓明介绍,大脑皮层神经元主要由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就像“油门”和“刹车”,双方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刹车”功能受损,大脑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环路就会失去平衡,引起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生。

接下来的研究表明,抑制性神经元上的ErbB4受体可以影响神经元的活性。神经调节素Neuregulin1通过结合ErbB4受体,增加“刹车”的活性。“如果ErbB4受体异常,很可能会导致‘刹车’失灵。”李晓明介绍。(Nat Neurosci. 2011 Dec 11. doi: 10.1038/nn.300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91200, encodeId=e87e1491200d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316e4387a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387, encryptionId=5316e4387aa, topicName=神经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1ab48885684, createdName=axin012, createdTime=Mon Jan 23 02:30:00 CST 2012, time=2012-01-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2-01-23 axin012

相关资讯

中国的神经病学和神经病学实践

【编者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分享了来自天津神经学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石福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贾建平关于中国的神经病学和神经病学实践的介绍。该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官方杂志《Neurology》上。[Neurology November 29, 2011 vol. 77 no. 22 198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