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近期火上天!但是它却无法告诉你这7件事

2016-06-12 佚名 猎云网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生物学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并将其科技技术运用于生活当中并逐渐提升对自我的关注。甚至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体检,都能够细致到基因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基因测序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身体是怎样的状况。 你考虑过检测自己的基因吗? 现在在美国随便就可以找到一家为你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因检测机构,之后他们会直接将结果通过邮件发送给你,以便更方便快捷的查看。 只是,人们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生物学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并将其科技技术运用于生活当中并逐渐提升对自我的关注。甚至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体检,都能够细致到基因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基因测序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身体是怎样的状况。

你考虑过检测自己的基因吗?

现在在美国随便就可以找到一家为你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因检测机构,之后他们会直接将结果通过邮件发送给你,以便更方便快捷的查看。

只是,人们究竟能从基因测序中了解到多少?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教授Robert Klitzman,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畅销书《Am I My Genes?》的作者。以下七点是他对基因检测的看法:

基因测序并不能预测未来

没有资料表明个人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判断你将来是否会患某种疾病的依据。

那我们又能从基因检测结果中得到什么信息呢?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知道些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个性化基因测试结果根本没有预测价值。“Klitzman说。大多数疾病特征十分复杂,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可行方法去识别所有致病基因。只有一些与基因密切相关、拥有具体可确认的基因突变症状的疾病,如Tay-Sachs(家族性黑蒙痴呆症)或者是Huntington‘s(遗传性舞蹈病),可以通过测试得知。

有些疾病只与一两个特定基因有关

一些疾病是直接由特定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家族性黑蒙痴呆症是一种因为一个错误排列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的疾病,具体来说就是因为一个变异的基因产生特殊的蛋白质而阻碍了它正常发挥作用。

从遗传基因学来讲,人因为遗传而含有一个缺陷基因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其他健康基因可以替代缺陷基因来完成工作,但是这种致病基因很可能遗传给他们的后代,提高他们的患病率。

但有些疾病,如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体内只要含有这种致病基因就会发病。

基因突变并不代表一定会患病

2013年,安吉丽娜·朱莉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她决定切除乳房的文章,原因是她发现自己体内携带乳腺癌致病基因,且有乳腺癌家族史,这大大提高了她患乳腺癌的风险。在美国约10%乳腺癌患者是同她一样伴有遗传基因突变。

换句话说,有突变并不意味着你会得乳腺癌,但这会增加患病几率——特别是有家族病史情况下。没有突变并不意味着你没有风险。“基因突变的人不一定患病,而患病的人不一定由于基因突变。”Klitzman说。

疾病的产生不是简单由几个基因决定的

“不能狭隘的认为人的特征大多只由一两个基因决定,特别是像智力或抑郁症这种。”Klitzman说。(2014年他在与别人合着的关于遗传学研究的杂志中得出过类似结论。)

Kiltzman说:“智力受到上百种不同的基因影响。你只测试了其中一部分就进行分析预测,这并不能反映出遗传学和大脑思想的复杂性。”

分析结果应考虑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遗传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患病,但生存环境与生活行为习惯也有着重要影响,从吃什么、住哪里,到锻炼频率都或多或少的决定了我们的患病几率。

“研究表明,约50%的抑郁症的发生是与基因有关,另外50%是由环境引起。如果只专注于探究遗传因素,就会忽略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Klitzman说。

例如,吸烟会大大增加人们患肺癌和心脏病的风险,而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降低人们患胃癌和肥胖症的几率。

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坚持运动或许比基因检测更有效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基因,但是降低患病几率的方法却有很多,例如定期锻炼、远离烟草、提高饮食质量等。

关于遗传学我们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Kilzman表示:“直到几年前我们都还认为98%的基因组是无用的DNA,可事实上这是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基因测序不是全能的

当今绝大多数的个人基因检测方法是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来检测某些性状遗传变异。这是最常见的遗传变异,但也只是我们人体内DNA的很小一部分。

由于评估个人基因检测并不能作为确定会患病的依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倡议EGAPP(2004年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推出的系统)将重心发展放在那些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评估的性状特征上。作为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小组发布了一份《部分疾病基因检测建议书》。

那么基因测序于判断疾病的必要性的结论到底是什么呢?他们表示由于目前无法轻易断言,因此不明确进行支持或是反对。

不过仍然有人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检查部分疾病,例如直肠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NAS:高转移性肺癌细胞中发现Musashi-2高表达

近日,来自美国费城Fox Chase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通过筛选找到了一个参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分子,同时也为预测该疾病的恶性程度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5年生存率大约为16%,大多数病人死于无法控制的癌症转移。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具有高转移能力和低转移能力的非小细胞肺癌细

Nat Biotechnol:在体内利用电穿孔运送CRISPR/Cpf1实现靶向突变

Figure 1a:CRISPR/Cpf1介导的突变小鼠培育,利用CRISPR/Cpf1破坏Foxn1基因或Tyrosinase基因的功能。这些突变分别导致无毛的小鼠和白毛的小鼠。Figure 1b:通过电穿孔将Cpf1 RNP运送到小鼠胚胎中的示意图。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

世界首次:日本将启动iPS细胞异体移植临床研究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4个机构本月6日在神户市发布消息称,将重启把由他人细胞制作的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身上的临床研究。 据报道,研究人员将利用京都大学“iPS细胞库”储备的据称移植时排异反应较小的特殊人群细胞制成的iPS细胞。用这种iPS细胞进行“异体移植”尚属世界首次,将以新的方式重启试验。日本在2014年9月完

PNAS:揭示HTLV-1病毒在人体内建立持续性潜伏感染机制

2016年6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 HTLV-1)在人体内建立持续性潜伏感染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可能有助于预防难治的白血病---在该疾病中,白血病细胞对治疗的反应并不良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

Sci Rep:RNA干扰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具有抗病毒功能

对于包括线虫和植物在内的许多有机体来说,RNA干扰(RNAi)是对抗病毒感染的一种防御系统,但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RNAi是否也具有抗病毒感染功能仍不清楚。最近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RNA干扰是一种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系统,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之前有研究发现在植物、线虫以及昆虫体内RNAi作

Nat Biotechnol:证实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几乎没有脱靶效应

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组装更加简单;它的交错切割模式可能促进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换现有的DNA序列;它识别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对于Cas9识别的富含鸟嘌呤的序列,人们很少探讨这种序列。总之,Cpf1有望扩大CRISPR基因组编辑靶位点的范围,同时具有更好的编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