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羟氯喹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2023-02-21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对称性外周关节肿痛1年伴晨僵超过1小时。

陈健梅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粤港澳大湾区风湿免疫联盟成员

广东省医学会基层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茂名医学会风湿分会副主任委员

患者病程简述

基本情况:44岁女性患者,2012年12月入院治疗。

主诉:对称性外周关节肿痛1年伴晨僵超过1小时。

现病史:2012年因出现对称性外周关节肿痛1年伴晨僵超过1小时,第一次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

体格检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腕关节、双手近侧指间关节(PIP)、掌指关节(MCP均压痛,未见肿胀畸形。双膝关节红肿,活动时可扪及骨擦感。步行缓慢,步态不稳。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122.50 IU/mlC反应蛋白108.40 IU/ml、红细胞沉降率(ESR118.00 mm/h、血色素92g/L,血小板 458* 10^9/L

辅助检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显示,双膝关节各骨关节缘见唇状骨质增生影;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见骨质增生、硬化现象;未见明确游离体;周围软组织肿胀,未见明确钙化影,提示双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右手掌X线显示,右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右腕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邻近骨质疏松,关节面模糊、不整,见斑点状及小囊状密度减低骨质破坏区;关节间隙狭窄;各腕骨骨质疏松,边缘不清,见斑点状及小囊状密度减低骨质破坏区,符合右手关节炎X线征。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2、骨质疏松;

3、骨关节炎。

患者治疗史:

原治疗方案:

1) 2012年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予甲泼尼龙片8mg qd、美洛昔康7.5mg qd、甲氨蝶呤10mg qw、维生素D 0.25ug qd

2) 2013年6月甲氨蝶呤增加为15mg qw,甲泼尼龙片减少为4mg qd

3) 2014年4月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规范治疗,症状稍缓解,但维持时间短,1年后治疗无效,逐渐出现关节肿胀、畸形;

4) 2015年停注射用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加来氟米特20mg qd治疗。胃肠道副作用,来氟米特减少为10mg qd

5) 2017年曾到湛江就诊,停来氟米特,服用艾拉莫得,症状缓解,因医院断药,未能坚持服药

6) 2018年加用枸橼酸托法替布片治疗7个月,无效,停用

7) 2020年6月调整为阿达木单抗40mg q2w联合甲氨蝶呤15mg qd、羟氯喹0.2 bid泼尼松5mg qd,维生素D qd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出现髋关节受损,步行受限;

8) 2021年6月启用艾拉莫得25mg bid联合枸橼酸托法替布片5mg bid、羟氯喹0.2 bid、甲氨蝶呤15mg qw维生素D 0.25ug qd塞来昔布胶囊0.2 bid,症状迅速缓解,目前停用塞来昔布胶囊

当前治疗方案:原研羟氯喹0.2 qd 、艾拉莫得25mg bid、 枸橼酸托法替布片5mg bid、  甲氨蝶呤15mg qw、维生素0.25ug qd。

随访与转归:末次随访(2022.5.11)检查结果显示,RF 49.4IU/ml、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36.2U/mlC反应蛋白17.7IU/mlESR 61mm/h、血色素139g/L,血小板300* 10^9/L,双手各小关节可见梭型肿胀,未见畸形,无压痛。

          

病例总结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一直以来,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是RA治疗的基础用药,权威指南推荐,一旦确诊RA,应尽早开始DMARDs治疗1

本例患者最初采用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s)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欠佳,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2016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推荐RA预后不良因素包括:1)中高疾病活动度(使用csDMARDs后);2)急性时相反应物升高;3)肿胀关节计数多;4)RF和/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升高,特别是高滴度;5)早期出现关节侵蚀;6)≥2种csDMARDs方案失败。该患者均具备以上预后不良因素,故治疗方案按照治疗原则循序渐进予以调整。其中,靶向生物制剂首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在TNF-α抑制剂治疗失败时,可选择Janus激酶(JAK)抑制剂,联合新型DMARDs艾拉莫德、羟氯喹以及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症状迅速缓解,证实了羟氯喹具有很好的缓解和防止关节破坏的作用,为联合用药提供了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羟氯喹作为治疗RA的常用csDMARDs之一,以联合用药为主1。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相比,起始即甲氨蝶呤+羟氯喹联合治疗,RA患者获益更大(图1)3。此外,羟氯喹联合甲氨蝶呤,通过增加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延长甲氨蝶呤的达峰时间而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同时还可通过降低甲氨蝶呤的峰值浓度而减轻其急性肝损害影响(图24。此外,有国内研究发现,对于病情活动的RA患者,羟氯喹联合生物制剂可改善病情,且不良反应较少5。由此可见,包含羟氯喹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作为RA临床治疗的优选治疗方案。

图1 起始即MTX+羟氯喹联合治疗较MTX单药治疗RA患者获益更大

研究纳入2010.4-2015.10期间起始MTX单药或联合HCQ治疗的RA患者(n=325),基于RA患者初始治疗策略分为MTX单药治疗(n=79)和MTX+HCQ治疗(n=246),比较两种治疗对RA患者的疗效。

  

2 羟氯喹+MTX可显著改善MTX的药代动力学

一项随机交叉研究,1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5种不同给药方案,比较HCQ+MTX联合使用时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HCQ剂量为200mg,MTX剂量为15mg。

 

参考文献

1. 耿研,等.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51-59.

2. Josef S Smolen, et al. Ann Rheum Dis. 2017;76(6):960-977.

3. Schapink L, et al. Rheumatology (Oxford). 2019 ;58(1):131-134.

4. Carmichael SJ, et al. J Rheumatol. 2002;29(10):2077-83.

5. 钟岩,等. 新疆医学. 2017;47(7):710-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每日播报:-MRI在RA的适用情况

MRI是检测早期RA病变最敏感的工具。

类风湿患者复查只查这几样就够了!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在明确诊断后病情也是会不断发展的,并且需要长期的用药。而定期的复查能帮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方便医生针对性给予对症处理意见。

每日播报:-CT在RA的适用情况

CT检测骨侵蚀的能力较其他技术准确,对大关节病变及肺部疾病的检测有一定的价值,但CT无法检测活动性炎症如滑膜炎、腱鞘炎等,故当RA累及大关节或RA患者合并肺部病变时可使用CT观察疾病情况

每日播报:-超声在RA的适用情况

超声检测关节结构损害的敏感度高于常规放射学检查。多普勒超声可用于确认滑膜炎的存在,监测疾病活动和进展,评估炎症情况。

每日播报:-常用治疗RA生物制剂分类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

J Periodontal Res:牙周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无PD的RA患者相比,PD患者血清中ACPA和RF水平更高,支持PD在RA患者全身自身免疫发展中的可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