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8-01-21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TEE,包括一项近期的随机临床试验。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是否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尚不清楚。

在过去20年间,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预后得到改善,其原因与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有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变得越来越重要。截止到目前为止,弹簧圈栓塞的最重要并发症为血栓事件(thromboembolic event,TEE)。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CLARITY登记研究中,TEE发生率为13.3%,4.2%的患者因为这些事件遗留持续神经功能残疾或死亡。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TEE,包括一项近期的随机临床试验。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是否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尚不清楚。理论上讲,即使短时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也会额外增加aSAH患者出血的并发症,这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几项观察性研究发现aSAH患者TEE并发症远高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一项Cochrane综述认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改善aSAH患者的预后,但是ISAT试验的事后分析并未发现这个结果。此外,目前也不清楚所有aSAH患者都能从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还是TEE高风险的患者能够从弹簧圈术中和术后获益。

2017年12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科学中心大学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的Nancy J.Edwards等在JNS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为:1.定义相对高风险TEE的破裂动脉瘤患者,2.是否围手术期使用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具有临床意义的TEE,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瞻性纳入了169例经过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以定义与围手术期TEE相关的血管造影特征。第二部分为前后对照研究,纳入了79例具有高风险TEE(比如至少1项与TEE相关的血管造影特征)的破裂动脉瘤患者,以评价阿司匹林能否降低围手术期血栓并发症,并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第二部分分为两组。组1为治疗组,连续的患者于弹簧圈栓塞术近结束时通过胃管给予阿司匹林650mg。栓塞术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325mg/d治疗,共14天。在组1完成后进行了组2研究,组2为对照组,纳入了连续的aSAH患者,住院期间未给予任何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

主要终点为围手术早期(栓塞术术中和术后72h内)TEE,定义为动脉瘤血管分布区TIA或缺血性卒中(CT或DWI证实)。之所以定义为72h,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把TEE与血管痉挛或迟发性脑缺血区分开来。

在第一部分的队列研究中,作者发现了六项与围手术期TEE相关的血管造影特征:宽颈动脉瘤,弹簧圈突出血管内(coil or loop protrusion),父动脉直径较细,合并分支(an incorporated branch),手术中血栓形成,以及颅内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部分研究发现,高风险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TEE(对照组为53.8%,治疗组为10.6%,P=0.001)。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阿司匹林降低TEE仍然具有显著性意义(adjusted OR of 0.16(95%CI 0.03–0.8))。无严重全身出血并发症,阿司匹林也未增加动脉瘤再破裂、症状性颅内出血或出血相关脑室外引流术的风险(P=0.3)。阿司匹林增加了无症状、轻微(<1cm)脑室外引流管相关出血(P=0.02)。

最终作者认为对于具有TEE高风险的血管造影特征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TEE,不增加严重全身或颅内出血。

原始出处:
Nancy J. Edwards, Wesley H. Jones, Aditya Sanzgiri, et 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coiling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Dec 201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