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

你是不是要搜索 期刊科研诚信 点击跳转

没有<font color="red">科研</font>基础的研一学生就是大量读文献吗?

没有科研基础的研一学生就是大量读文献吗?

没有科研基础的研一学生-20

MedSci原创 - 没有科研基础 - 2021-08-11

为何投资人不愿碰<font color="red">科研</font>院所的技术成果

为何投资人不愿碰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

以孵化投资方式转化科研院所技术成果,是相对有效的一种成果产业化方式,但这一过程困难重重,结合自己多年的成果转化工作经历,有一点体会,欢迎拍砖交流。

中国科学报 - 科研,投资 - 2018-09-12

郗小星被调查事件回顾:大国利益浇灭国际<font color="red">科研</font>合作火种

郗小星被调查事件回顾:大国利益浇灭国际科研合作火种

(郗小星教授,图片摘自sciencemag.com) 2015年5月21日破晓时分,美国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醒来时发现他的家(宾州费城)被一群武装调查人员包围了。当他赶忙打开门探问发生了什么事时。这些调查员掏出手枪,宣布郗小星因受控将被逮捕。当时,他的妻子与刚上中学的女儿看到郗小星衣衫不整地被手铐,被强行带走的一幕让他们感到十分地害怕。 郗小星当时是费城Temple大学物理系的代理主任,同时

生物谷 - 郗小星,科研,专利,中美合作 - 2015-11-18

中国最年轻院士盘点:比颜宁还开挂的<font color="red">科研</font>人生

中国最年轻院士盘点:比颜宁还开挂的科研人生

2017年8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 已经结束, 共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其中 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 颜宁在列 ,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环球网 - 青年学者,院士,中国科学 - 2017-08-09

人民日报:医生如何掌握好临床与<font color="red">科研</font>的平衡

人民日报:医生如何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方向性、导向性问题。医学科研很重要,能够让医生不断更新知识,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不过,也要看到,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主,医生、医院及医学科研机构等,主攻方向还得是治病救人,直接或间接地为治病救人服务。

人民日报 - 临床,科研 - 2017-07-14

钟南山:<font color="red">科研</font>奖励左手拿出钱 右手又拿回去了

钟南山:科研奖励左手拿出钱 右手又拿回去了

在今年上的两会上,钟南山再次积极为科研工作者争取利益,期望对科研奖励的个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因为其调查发现,科研奖励性的费用基本被征收了20%至40%的税,国家左手出了钱,右手又拿回去了。

环球医学 - 科研奖励,两会 - 2017-03-06

10项措施解放<font color="red">科研</font>人员 中国科学院很贴心

10项措施解放科研人员 中国科学院很贴心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

新华网 - 措施,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 - 2018-06-30

《自然》总编辑:改变<font color="red">科研</font>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

《自然》总编辑: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

《自然》(Nature)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科技日报也及时推出报道《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一直反对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判科研成果,为更好地表达这一观点并回应质疑,《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专门撰写了署名文章,希望借助科技日报这一有影响力的平台

科技日报 - 科研评估,自然 - 2017-05-25

科技日报谈我国<font color="red">科研</font>伦理“高压线”

科技日报谈我国科研伦理“高压线”

近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在人们欢庆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有人表达了对该技术的伦理关切:克隆猴都来了,克隆人还会远吗?事实上,自绵羊“多莉”诞生之日起,围绕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科院神经科学

科技日报 - 克隆,中国,伦理 - 2018-01-30

<font color="red">科研</font>人员借助AI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辨别力

科研人员借助AI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辨别力

记者14日从西湖大学了解到,该校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近千例甲状腺结节病人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发现了帮助区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物的组合。

科技日报 - 甲状腺结节 - 2020-05-15

【梅斯直播】选刊选的好,文章接收没烦恼-<font color="red">科研</font>干货分享

【梅斯直播】选刊选的好,文章接收没烦恼-科研干货分享

如何选刊才能更精准的投稿?

网络 - 2023-12-15

传热病学家邵德华离世 遗体捐献给教学和<font color="red">科研</font>

传热病学家邵德华离世 遗体捐献给教学和科研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人,叫蜡烛人。他们甘于奉献,安心平凡,无私忘我,听从党和国家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蜡炬精神。正如值得我们世代弘扬的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3月5日上午9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退休专家、原传染科副主任邵徳华教授的遗体捐献告别仪式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庄严举行。邵徳华教授于2019年3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7岁。根据

吉林大学 - 医学人文 - 2019-03-10

科研人员与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ORCID?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会保留特定的 ISNI 识别码给学术研究者,并由独立机构管理。ORCID Registry 于 2012 年 10 月推出,包含针对研究者和学术人员 的唯一标识符 (ORCID iD)。 此外,Registry 还能让您指定 您可与其交换信息的“可信组织”。 许多出版商和 授权机构已经开始要求随稿提供 ORCID iD,以便更好地将 研究

MedSci - 投稿,ORCID - 2017-11-19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线 科研成果不再"藏在深闺"

“以前科研人员主要通过文献、论文等获得信息,现在有了鲜活的科技报告,科研人员就能加快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的脚步。”

科技日报 - 科研,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 - 2014-03-03

MedSci专业科研与临床服务平台将与上海药学会合作

        MedSci专业科研与临床服务平台将与上海药学会合作       上海药学会目前拥有会员多达3500余人,会员分布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药厂、医院、药品流通领域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等430

上海药学会,MedSci - 2010-09-17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