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

你是不是要搜索 期刊酵母剪接体 点击跳转

Cell:又1篇Cell!施一公研究组再发新论文

Cell:又1篇Cell!施一公研究组再发新论文

11月1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于Cell杂志再次发表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呈现RNA剪接反应完成后状态(定义为“P复合物”)、整体分辨率为3.6埃的三维结构,首次展示了pre-mRNA中3’剪接位点的识别状态,该结构为回答RNA剪接反应过程中pre-mRNA中的3’剪接位点如何被识别,第二步转酯反应如何发生以及成熟的mR

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 施一公,RNA,剪接 - 2017-11-18

施一公在《科学》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这是第二次!

施一公在《科学》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这是第二次!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题目分别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Struct

MedSci原创 - 施一公,论文 - 2016-07-22

Nature:细胞如何识别内含子和外显子?周正洪/赵睿联合课题组找到关键

Nature:细胞如何识别内含子和外显子?周正洪/赵睿联合课题组找到关键

今日在最新一批上线的《自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周正洪教授课题组与来自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赵睿教授课题组联合发表研究,揭示了酵母剪接体E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让我们看清了pre-mRNA剪接过程的第一步。研究人员们根据这一结构提出的模型,可以将内含子识别、外显子识别、以及反向剪接(back-splicing)机制进行统一,对理解真核

学术经纬 - 细胞,内含子,外显子,关键 - 2019-09-05

厉害了!清华大学万蕊雪获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厉害了!清华大学万蕊雪获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23日,《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晓,清华大学博士后万蕊雪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Winner for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Category),这是在中国

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 清华大学,万蕊雪,2018 - 2018-11-25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学习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 附大奖PPT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学习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 附大奖PPT

2016年,万蕊雪入选了全国仅五人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她将此视作莫大的鼓励,但同时,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期待吧,我不能辜负这个期待。”

清华小研 - 万蕊雪,论文 - 2016-12-30

Genes Dev:徐永镇研究组揭示肿瘤细胞SF3B1突变导致RNA<font color="red">剪接</font>紊乱的分子机制

Genes Dev:徐永镇研究组揭示肿瘤细胞SF3B1突变导致RNA剪接紊乱的分子机制

作为RNA加工过程的关键步骤,RNA剪接的精确性是基因得以正常表达的先决条件之一,RNA剪接异常导致的基因表达紊乱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发现各类肿瘤细胞中存在多种剪接因子突变,这些突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RNA剪接,导致下游基因表达异常。SF3B1/Hsh155是早期剪接体组装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都出现了较高频率的突变,其中以骨髓发育异常综合征(MDS)和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SF3B1,RNA剪接,肿瘤细胞 - 2017-04-24

施一公:“剪”出一个未来

施一公:“剪”出一个未来

导读 这位在清华被封为“风一样的男神”——说话快,走路快,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的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所关心的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而是想给出一个生物学家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答案。现在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困扰,预计2050年时,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病人出现,我们将会有超过1.3亿人受它的困扰。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第一财经日报/赵陈婷 - 施一公 - 2016-12-23

冷冻电镜+清华大学=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综述

冷冻电镜+清华大学=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综述

天关注Cell、Nature、Science(合称CNS)等顶级期刊是小编的日常工作之一。近两年,小编发现,除了“魔剪”CRISPR,冷冻电镜也是这些期刊的“常客”。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清华大学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者”之一。“冷冻电镜+清华大学=CNS”这个公式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生物探索 - 冷冻电镜,顶级期刊,施一公 - 2016-09-27

名师出高徒:施一公团队90后博士生三年五篇一作Science

名师出高徒:施一公团队90后博士生三年五篇一作Science

11月18日下午,2016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公示,共有来自于9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其中,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唯一的获奖者,是师从施一公教授的博士生万蕊雪。11月18日下午,2016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公示,共有来自于九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其中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唯一的获奖者是来自施一公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生万蕊雪

巴傲得科研顾问 - 施一公团队,Science,万蕊雪 - 2016-11-22

施一公院士再发重要成果 《PNAS》解析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

施一公院士再发重要成果 《PNAS》解析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但是我们对AD的病因仍然知之甚少。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素蛋白-1(PS1)突变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

生物通 - PNAS - 2016-12-09

PNAS:施一公院士再次解析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

PNAS:施一公院士再次解析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

导语: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素蛋白-1(PS1)突变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但是我们对AD的病因仍然知之甚少。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

生物通 - 施一公,γ-分泌酶,PS1蛋白 - 2016-12-08

教育部:2015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揭晓

教育部:2015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现将2015年度入选项目名单

教育部 - 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步 - 2015-12-23

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张亭栋/王振义获生命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张亭栋/王振义获生命科学奖!

2020未来科学大奖公布获奖名单!

Bio生物世界 - 2020-09-06

2016年12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12月份即将结束了,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开发出分辨率仅为一纳米的荧光显微镜 doi:10.1126/science.aak9913 光学显微镜的最高目标是改善这种方法的分辨率以至于一个人能够单个地区分彼此间挨得非常近的分子

不详 - Science - 2017-01-02

经验:怎样快速结交专家和大牛?

近来,我国专家学者频频发表重量级研究,对于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可谓是打了一剂强心针。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位产业人士之间、研究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趋势。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地结交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大咖呢?

生物谷 - 结交专家 - 2015-09-02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