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把这个疾病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022-09-10 放射沙龙 贵阳医学院学报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长期组织缺氧、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增高,进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加,以至于单位体积的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长期组织缺氧、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增高,进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加,以至于单位体积的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多可依据实验室检查确诊,有关其CT表现国内少有报道,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也多是对血液的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影像学仅显示脾肿大。2013年7月收治1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对其进行头、胸、腹CT检查,发现血管内流体组织密度明显增高这一特有的现象,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8岁。5岁时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有口唇发绀、杵状指等体征,经常鼻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2013年7月因外伤后行头部和胸、腹部CT平扫检查,发现颅内及胸、腹部较大血管内血液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类似CT增强扫描表现。

头部CT平扫:双侧颈内动脉、颅内动脉及静脉清晰显示(图1),血管中心流体CT值约60~75HU,大脑浅表小血管显示清晰(图2)。

胸、腹部CT平扫:胸腔大血管、心脏房室腔、腹主动脉、双侧肾动静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等血液密度均明显增高,血管中心CT值约55~70HU(图3),心脏超声室间隔肌部回声缺失,宽径约42mm。

多次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7.35~8.02)×1012/L,血红蛋白244~256g/L,红细胞压积67.00%~73.70%。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讨论

红细胞增多症是指单位体积的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等数值高于正常指标,分为相对性和绝对性两类,前者是指由于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因而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增多,但全身红细胞总容量无改变,常因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休克、烧伤、使用利尿剂等引起,情绪激动、肥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也可引起相对性红细胞比容增多,所以又称为“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绝对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数量绝对值增加,红细胞比容增大,血容量也增多,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又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外周血中红细胞数显著增高,通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脾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隐匿,偶尔在血细胞检测时发现,2.40%患者浴后出现皮肤瘙痒(组胺浓度高所致),还可见皮肤和黏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咽、颈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眼结膜可显著充血;25%病人有鼻衄、牙龈出血表现。

有关CT对血液密度变化报道不多,尤其是对血管内密度增高原因的分析更少,文献主要是通过血液CT值减低判断贫血程度方面的研究。血液中红细胞对X线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细胞中的含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密度及CT值越高,Foster认为Hb每增加4.35g/L,血液流体CT值升高1HU。

该患者有室间隔缺损,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多次血常规检查Hb、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均有显著增高,应属绝对、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对红细胞增多症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在CT平扫发现血管内流体密度增高时不能及时理解。CT平扫时,血管内血液密度CT值为13~32HU的情况下不能显影,或仅局部显影。

该患者头、胸腹部血管CT检查时清晰显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动脉及静脉清晰显示,血管中心流体CT值为60~75HU,类似于增强扫描征象;胸腔大血管、心脏房室腔、腹主动脉、双侧肾动静脉、下腔静脉及门静脉等血管内血液密度均明显增高,脑沟、脑池及静脉窦等血管密度增高,CT检查时血管内流体密度增高的现象与患者长期缺氧,红细胞和红细胞内含铁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加有关。因此,当发现血管内流体密度增高时,应考虑有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增多症,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作出进一步分析和鉴别诊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54533, encodeId=632d1654533d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ab788e81d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蛛网膜#</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8781, encryptionId=5ab788e81d3, topicName=蛛网膜)],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96c24497244, createdName=aliceclz, createdTime=Mon Jan 10 04:47:06 CST 2022, time=2022-01-1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Lancet:氨甲环酸早期短疗程治疗不能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中短期预后

目前已证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氨甲环酸短期抗纤溶治疗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但是,这种治疗是否可以改善临床预后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调查氨甲环酸超早期短疗程治疗是否可以改善6个月内的临床预后。

JNNP: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良结局,随时间如何变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良结局,随时间如何变化?

Brain:神经丝轻链蛋白,可有效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

神经丝轻链蛋白,可有效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

Takayasu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1例报道

Takayasu病(Takayasu arteritis,TA)又称为无脉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动脉炎。本文报道1例TA患者病程中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并结合文献讨论TA各种并发症的可能原

Stroke:肥胖并不能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尽管肥胖会增加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几项基于人群的大型队列研究报告称,较高的体重指数 (BMI) 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风险降低有关。

Clinica Chimica Acta:色素试纸:一种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快速试验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会出现25%的死亡率或导致长期护理。SAH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立即诊断。对于不确定的CT扫描,可以在脑脊液(CSF) 进行血红素色素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