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还是搬家?灾难心理学: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频发,居民是否愿意迁移?

2022-09-08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14年前,一场汶川大地震给中国四川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威胁着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给汶川县带来严重损失,约9.6万人遇难,约28.8万人受伤,并造成5.6万余处滑坡、坡倒塌、落石和泥石流,造成约2万人死亡。同时,路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官方直接经济损失为8450亿元人民币,也造成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那么,在类似汶川这种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居民是否愿意迁移?影响居民搬迁意愿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居民在逐利(Profit-seekingPS)和规避伤害(harm-avoidingHA)中如何抉择?

居民更愿意承担灾害风险而不是迁移

逐利(Profit-seekingPS)和规避伤害(harm-avoidingHA)是人们婴儿期的一种本能行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明确指出,在经济激励的驱动下,人们会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奋斗并得到补偿。近日,Frontiers在公共卫生-灾难和急诊医学板块发布了最新相关研究,对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长期研究得到了新发现:在次生地质灾害区,虽然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但并没有太多的当地人口移民迁出。虽然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但汶川县户籍人口从2008年的104131人下降到2017年的95891人,总体下降7.9%,变化不大[1]

图片

1 研究成果(图源:[1]

根据汶川县人民政府披露的信息,汶川县草坡镇因次生地质灾害而被取消的情况非常典型。草坡镇发生泥石流、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80%的山区发生滑坡,65%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00%的农村人口受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86起新增地质灾害中,140多公里道路受损,17座桥梁被毁,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据专家评估,草坡镇已不具备居住条件。政府决定在水磨镇异地重建郭家坝,原草坡镇并入面楼镇。然而,在之前草坡镇的调查中,却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搬出的原草坡镇居民已回到原址,仅在夏季次生地质灾害高发期才返回安置房。

关于次生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的迁移意愿,有学者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调查显示,龙门山地区的家庭往往选择从原居地恢复。研究表明,居民更愿意承担灾害风险而不是迁移。路易斯安那州居民也不愿搬家,他们宁愿忍受水位上升、飓风和热带风暴也不愿住在其他地方。对受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影响的宫城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迁移是被迫的,从受影响人群的角度,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多发的汶川地震灾区居民迁移意愿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0 年来,许多学者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汶川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带来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落石、滑坡、堰塞湖的形成等。这些次生灾害导致87,419人死亡或失踪,374,176人受伤。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后续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土壤破坏和碎屑成为后续泥石流的物质来源,破坏了周边山脉的稳定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了长期的地质灾害。预计未来此类悲剧还会继续发生,给汶川地震灾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这些问题,探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期间的迁移意愿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势必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居民迁移是对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的有效适应。然而,实际情况与研究假设有很大不同。长期环境变化引起的迁移比突发的自然灾害更为复杂。

55.9%的样本人口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迁出意愿

研究发现,与迁移意愿显著相关的五个变量分别是生活便利度、家庭收入、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性别和教育水平,与因变量呈正相关。其中,生活便利程度、家庭收入、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教育水平与搬家意愿呈正相关。心理感受这一因素与迁移意愿呈负相关。关于性别,问卷调查显示女性更愿意迁移。在实际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地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调查区经历了多次地质灾害,但仍有55.9%的样本人口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迁出意愿。由此可见,面对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的不利条件,大部分灾区居民并未做出PSHA之间的必然选择。

研究得出结论:

01 在逐利原则的影响下,人们更愿意住在生活便利度高的地方

居住便利性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73,说明居住便利性对迁移意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在低收入家庭经济条件和对未来更加悲观的情况下,人们会搬到别处寻找新的人际关系,以摆脱悲惨的生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便民措施不断落实。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已远超震前。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相应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客观上降低了居民的迁移意愿。

02 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影响搬家意愿

尤其是家庭收入的回归系数高达0.392,说明家庭收入对他们的迁移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局部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而降低了居民的迁移意愿。首先,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的机会成本和迁移成本较高,因此迁移意愿较低。其次是普遍认为居民收入越高,迁移能力越强。这些人更有可能迁移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没有次生地质灾害的地区。生存能力强并不意味着迁移意愿强。实地调查显示,二级地质灾害区12个乡镇的大部分居民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收入来源比收入主要来自农田的家庭更加多样化。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可以获得农业经营收入和更高的非农工作收入。

03 未来生活的期望显著影响搬家意愿

调查显示,97%的居民对生活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只有3%持悲观态度。49.7%的遭受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频繁居住地区的居民认为未来不会再发生地震,34.1%的人认为次生地质灾害不太可能发生。24.8%的居民认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图23)。预示着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区的居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乐观。

图片

2 居民对地震前景的看法(图源:[1]

图片

3 居民对未来次生地质灾害的看法(图源:[1]

居民普遍认为,未来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对未来生活越悲观,迁移意愿越强。然而,这种情况并非如此。相反,这些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最重要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推进,当前的发展环境向好,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此外,政府重视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居民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居民对社会的内在认识和乐观预期,冲淡了他们的迁移意愿。

04 性别显著影响搬家意愿

在次生地质灾害地区,男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倾向于就地居住,迁移意愿弱于女性。一方面,被调查地区的许多男性是农民工。她们没有与女性一样的生活压力,也不会直接面临次生地质灾害的威胁。另一方面,男性也不会像女性在家一样受到当地生活水平低下带来的不便。因此,她们向次生地质灾害少、条件好、生活质量提高的地方迁移的意愿不如女性强烈。其次,大多数受访者是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人。

05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搬家意愿

灾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迁移意愿较低。文化程度每下降一个单位,迁移意向概率降低1.25倍,因为居民文化程度越低,思想越不开放,越难以生存和适应陌生环境。因此,他们很难做出迁移决定。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如果这些人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将失去自力更生的主动权。最后,文化程度越低,对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的认识越少,居民避险意识越弱,PSHA能力和意识越低。

06心理情感显著影响搬家意愿

心理情感对迁移意愿和PSHA有重要影响。首先,居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容忽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友好的邻里和环境,以及历经灾害、患难与共的经历,让汶川地震灾区的许多居民抑制了他们对PSHA的本能选择。同时也可以看出,许多次生地质灾害区的居民存在以下矛盾心理:对现居地的依恋、尴尬、对新环境的恐惧、未知的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迁移意愿以及他们的PSHA意识。

本文基于在汶川地震后10年的实地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次生地质灾害汶川地震灾区居民迁移决策的影响,以及次生灾害多发地区居民的迁移意愿。对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区进行问卷调查和具体分析,有利于提高居民福祉。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针对性和普适性,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为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居民迁移和社会治理体系重构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研究的起点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创新性。希望本文能给泸定地震的灾后重建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资料:

[1]Huang H, Wang F, Xiao Y,  et al. To stay or to move? Investigation on residents' migration intention under frequent secondary disasters in Wenchuan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Aug 1;10:920233. doi: 10.3389/fpubh.2022.920233. PMID: 35979472; PMCID: PMC937659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41013, encodeId=c9ba1641013b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c99939e3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迁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3973, encryptionId=7c99939e3fd, topicName=迁移)],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37c22750496, createdName=ms8888626721583891, createdTime=Thu May 11 21:38:31 CST 2023, time=2023-05-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48025, encodeId=18ac12480259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18f1046908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灾难心理学#</a>:<a href='/topic/show?id=24dd41411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地震#</a><a href='/topic/show?id=2af9862639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然灾害#</a>,未来肯定越来越频繁,地球的<a href='/topic/show?id=895963e69c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气候#</a>都被破坏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4690, encryptionId=718f10469084, topicName=灾难心理学), TopicDto(id=41411, encryptionId=24dd4141102, topicName=地震), TopicDto(id=86263, encryptionId=2af9862639e, topicName=自然灾害), TopicDto(id=63769, encryptionId=895963e69c7, topicName=气候)],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img.medsci.cn/Random/55971dc507c93968175ce7cc1e177b372a83869f.jpg, createdBy=f63e4754896, createdName=小小医者, createdTime=Fri Sep 09 03:44:33 CST 2022, time=2022-09-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41013, encodeId=c9ba1641013b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c99939e3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迁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3973, encryptionId=7c99939e3fd, topicName=迁移)],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d37c22750496, createdName=ms8888626721583891, createdTime=Thu May 11 21:38:31 CST 2023, time=2023-05-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48025, encodeId=18ac12480259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18f1046908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灾难心理学#</a>:<a href='/topic/show?id=24dd41411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地震#</a><a href='/topic/show?id=2af9862639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然灾害#</a>,未来肯定越来越频繁,地球的<a href='/topic/show?id=895963e69c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气候#</a>都被破坏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4690, encryptionId=718f10469084, topicName=灾难心理学), TopicDto(id=41411, encryptionId=24dd4141102, topicName=地震), TopicDto(id=86263, encryptionId=2af9862639e, topicName=自然灾害), TopicDto(id=63769, encryptionId=895963e69c7, topicName=气候)],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img.medsci.cn/Random/55971dc507c93968175ce7cc1e177b372a83869f.jpg, createdBy=f63e4754896, createdName=小小医者, createdTime=Fri Sep 09 03:44:33 CST 2022, time=2022-09-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2-09-09 小小医者

    #灾难心理学##地震##自然灾害#,未来肯定越来越频繁,地球的#气候#都被破坏了

    0

相关资讯

新冠肺炎可能已经是“全球大流行”,甚至可能成为百年一遇灾难

 新冠肺炎可能已经是“全球大流行”,甚至有可能会超越1918年西班牙世纪大流感,当时全世界的人口,那时候大概有17亿人,但是感染西班牙流感的人数超过了10亿,有5000万人死亡

研究称灾难新闻看太多 心灵创伤比在场者还严重

据“中央社”10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一天花上6小时查看媒体最新消息的民众,比目击者受到的创伤还要大。 据报道,这一研究是根据今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发生不久后,对4675名美国成人的调查结果。该研究针对自从2001年美国本土首次遭到重大攻击的“9·11”事件以来,民众通过数字与传统媒体一再接触暴力信息造成的心理冲击提出讨论。 研究共同作者席佛(Roxane

锦囊:应对灾难,家中应准备哪些应急食物?

地球难免有灾难,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台风、龙卷风、洪水、大地震等,也可能如新冠肺炎等疾病流行,被迫困在家中。甚至家中水电损坏亦无人修理。因此,我们需要准备足够的应急食物加以应对。美国著名超市Costco推出末日求生罐头,保质期长达30年,可供四个人吃一年。虽然令人感觉不可思议,但何尝不是一种未雨绸缪呢?在应急条件下,总需要做最坏的打算!冰箱和冰柜里的食物可以冷藏一两天,但除非有自己的发电机,

复旦通识·学人疫思|郁喆隽:疾病、灾难与科幻——哲学反思

【编者按】疫情之下,“复旦通识”组织“学人疫思”系列,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校内不同学科的教师撰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学术兴趣出发,对疫情展开不同角度

止痛药成瘾:横扫美国的大灾难

     药物依赖成为现代社会一大问题。每年都会有15,000美国人因过度服用处方药而死亡,而这一数字仍在增加。   二十多年来珍妮·斯瓦兹威德(Geni Swartzwelder)都在跟她的女儿希瑟(Heather)玩一场艰苦的躲猫猫游戏。每天,52岁的珍妮会把装着白色药片的瓶子偷走,并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每天,32岁的希瑟都会重新搜寻她的药瓶。多数时候她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