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超150万人研究:5个主要危险因素,致超50%的心血管疾病发生

2023-08-30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和男性中分别有57.2%和52.6%的心血管疾病病例、22.2%和19.1%的全因死亡病例可归因于5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死亡与其相关。体重指数(BMI)、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吸烟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通过更好地了解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之间的区域和性别特异性关联,可以有针对性地减少个人和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负担。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3)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会议期间公布了一项主题为“Global Effect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和男性中分别有57.2%和52.6%的心血管疾病病例、22.2%和19.1%的全因死亡病例可归因于5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BMI、收缩压、LDL-C水平、吸烟和糖尿病)。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性别和地理区域而异。研究同步发表于NEJM

图片

截图来源:ESC官网

该研究由全球心血管风险联盟管理小组设计,汇集了34个国家和8个地理区域、112项队列研究中共1518028例受试者的个体水平数据。受试者中位年龄为54.4岁,其中54.1%为女性。研究者使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了5个危险因素(BMI、收缩压、LDL-C水平、吸烟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此外,研究者还估计了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的人群归因分数。

在中位随访7.3年(最长47.3年)期间,80596例受试者(女性30033例,男性50563例)发生心血管疾病,在中位随访8.7年(最长47.6年)期间,177369例受试者(女性78608例,男性98761例)死亡。

年龄标准化的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不同区域男女人群中分别为:

  • 全球女性为4.0%,男性为4.2%

  • 北美女性为7.4%,男性为13.7%

  • 北非、中东女性为6.4%,男性为9.4%

  • 东欧、俄罗斯女性为5.7%,男性为9.9%

  • 西欧女性为3.7%,男性为7.3%

  • 亚洲女性为2.5%,男性为4.2%

年龄标准化的10年全因死亡率在不同区域男女人群中分别为:

  • 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为27.2%,男性为34.6%

  • 东欧、俄罗斯女性为10.1%,男性为17.9%

  • 亚洲女性为11.0%,男性为16.7%

  • 澳大利亚女性为4.7%,男性为7.2%

这5个可改变危险因素占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总人群归因比例:女性为57.2%(95% CI,52.4~62.1),男性为52.6%(95% CI,49.0~56.1)。相比之下,这5个危险因素占10年全因死亡率的总人群归因比例:女性为22.2%(95% CI,16.8~27.5),男性为19.1%(95% CI,14.6~23.6)。

这5个可改变危险因素占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总人群归因比例在不同区域男女中分别为:

  • 北非、中东女性为64.2%(95% CI,59.8~68.6),男性为60.5%(95% CI,57.2~63.9);

  • 北美女性为55.5%(95% CI,50.7~60.3),男性为50.3%(95% CI,46.8~53.8)。

这5个可改变危险因素占10年全因死亡率的总人群归因比例在不同区域男女中分别为:

  • 亚洲女性为34.3%(95% CI,29.7~38.9),男性为43.2%(95% CI,39.8~46.6);

  • 澳大利亚女性为13.7%(95% CI,7.1~20.3),男性为2.9%(95% CI,-3.7~9.5);

  • 西欧女性为15.7%(95% CI,9.3~22.0),男性为2.1%(95% CI,-4.3~8.6)。

总的来说,该研究显示,女性和男性中分别有57.2%和52.6%的心血管疾病病例、22.2%和19.1%的全因死亡病例可归因于5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性别和地理区域而异。

参考资料

[1] Global Cardiovascular Risk Consortium; Magnussen C, et al., (2023). Global Effect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20691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HC 2023:SGLT2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实践和获益

本次大会,来自于北京协和医院的严晓伟教授为我们讲述《SGLT2i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实践和获益》。小编整理重点分享给各位。

“好胆固醇”过高也增加死亡风险?近340万人研究:这个范围水平更合适!

低HDL-C和高HDL-C均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推荐50 mg/dL~79 mg/dL作为中国成人HDL-C的最佳范围。正确管理低HDL-C和高HDL-C,可给血脂异常患者带来获益。

JAMA Cardiol: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后孕产妇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与未经ART受孕的女性相比,ART后生育的女性CVD的风险没有增加。需要进行长期研究来进一步研究ART是否与更高的CVD风险相关。

糖心共病时代,如何进行共病精细化管理?

如何有效降低糖心共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如何有效提升糖心共病精细化治疗与管理,迫在眉睫。

JAHA:口服避孕药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

服用口服避孕药与CVD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无关,甚至可能产生明显的净收益。此外,在服用时间越长的参与者中,益处似乎越明显。

JAHA:早期绝经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关系

在一级预防指南中,过早绝经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绝经早期与心血管疾病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循环水平相关,并且似乎改变了某些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事件结局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