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家庭医生还有多少槛

2018-03-09 徐婷婷 健康时报

服务质量欠缺、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居民接受程度不高等都是推进家庭医生落地尚未迈过去的一道坎。

不是“贵族专属”,不是“赤脚医生”,而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国家卫计委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1月底,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

让百姓享受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初衷美好,但实施过程中问题不少。健康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居民对于“5亿人拥有的家庭医生”并不买账。服务质量欠缺、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居民接受程度不高等都是推进家庭医生落地尚未迈过去的一道坎。

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容易、履约难

谈起一年前签约家庭医生的经历,北京市丰台区的何女士感到很无奈。

“去三甲医院排队挂号要花费很长时间,私立口腔诊所价格又偏高。”一年前,何女士因为长智齿口腔常发炎疼痛,吃饭也有些不便。想着长智齿也不是什么大病,2017年2月,何女士来到家附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看。

可就在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何女士签约了一份自己也并不知情的家庭医生合约。负责为何女士拔牙的医生诊疗结束后,从桌子上拿出一张单子说“你把这个填一下”。

开始以为是一份看牙的知情同意书,可是越填越觉得奇怪,知情同意书怎么会需要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在何女士反复追问之下,医生才回答:“这是签约家庭医生,我们有任务,您就帮个忙。”

这是何女士第一次听说家庭医生的说法,但是看到这位医生桌上有一叠同样的单子,又听这位医生说,签约后有问题可随时咨询健康问题、可以免费体检、测量血压,有大病还可以提供转诊服务。何女士心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就没有太反对。

“可是自从签了之后,家庭医生这个第一次听说的概念,似乎又从自己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何女士说,填好之后的签约协议医生没有给自己一份,生病打电话咨询也找不到人,就更别提帮忙转诊了。一年下来,何女士甚至已经忘记了那位所谓的“家庭医生”的名字。


图为一位家庭医生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2018年3月5日上午10点,健康时报记者来到何女士所说的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咨询台附近,贴着家庭医生式免费服务、慢病患者健康管理、65岁老人免费体检的宣传栏。但是,当记者询问签约家庭医生能有什么服务时,医生却回答:“能有什么服务?那是强制要求我们弄的,有任务量。”这样的直率的回答,连记者也很诧异。

此类现象并非个案。“有的医生为了完成签约量,直接找熟人去学校一次性签上千个学生”,2018年2月23日,在杭州全市深化作风建设大会现场播放暗访视频上,西湖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医生说,西湖区的一大批人签到了滨江区,滨江区的签到了西湖区,纯粹为了签约而签约,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服务。

2017年11月30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卫计委也在官网公布,在范桥镇万前村进行的家庭医生签约随机抽查过程中发现,七位贫困户中,有两户不认识签约医生,贫困户家中看不到签约协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吴以环认为,目前各地家庭医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制度,很少有将服务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建议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社区首诊率、双向转诊到位率、市民健康水平提高情况等为主的科学考评体系,避免陷入“唯数量”发展的怪圈。

缺规范 六成居民不了解

基层首诊制度难执行

日前,健康时报记者通过网络和实地随机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发现约12%居民从未听说过家庭医生,60%以上居民听说但不了解家庭医生,80%以上居民称没有签约过家庭医生,原因是不了解家庭医生服务项目,觉得用处不大。

河南省郑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家庭医生介绍,最开始尝试家庭医生时并不受待见,社区居民觉得是卖药、搞推销的,连家门都不愿意开。目前很多居民对相关政策尚不了解,还停留在有病去医院的传统就医观念上,对家庭医生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

事实上,家庭医生服务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在欧美国家,家庭医生制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以实行家庭医生制度最严格国家之一英国为例,如果搬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做两件事,一是去银行开个账户,二是找个家庭医生。

在英国每位居民须签约一名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扮演first contact(第一接触)的角色,所有医疗服务必须首先通过家庭医生,只有家庭医生签发转诊单,疑难重症患者才能去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而后续康复、随访等又会被转入家庭医生手中。

在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分享:“我一位朋友去香港定居,他拜托我找个主任,给他孩子挂糖尿病专家号。”这在内地就是举手之劳,于是,他给这个好朋友医生打了电话。“没想到这位主任说,‘病人得先看看所住地段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觉得要转诊,就写个转诊信,我才能收,这是医管局的规定。让我直接看病,我做不到。’”

反观中国大陆,“ICU一床难求,普通病房疯狂周转,急诊人多难免交叉感染,重症患者积压,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天天拼命。但是,大部分病人都是普通感冒的病人,其实在社区就能解决。”在2017年流感肆虐时,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倍感分身乏术。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家庭医生在治疗头疼脑热的问题上,比他这个27年的老医生还厉害。只是很多居民还处于不够了解、不够放心的状态。

缺人才 一位家庭医生要负责一万人

中国大陆的家庭医生吐槽声不断,在基层工作的家庭医生也是有苦难言。

河南省一位社区的家庭医生说:“在我们社区,一个社区医院,公卫科只有十人左右,要管理十一万人,也就是一人负责一万人,按照要求一个人一年四次随访,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更是需要不断随访。家庭医生想法是挺好的,但是由于医生太少,实现起来几乎不可能!”

根据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其中,全科医生则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中的主体。

而国家卫计委2018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到2030年每万人配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我国目前全科医生人数还有近50万的缺口。

“签约很容易,但要解决签而不约,当前必须迈过三道坎”,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介绍:一是当前签约医生都来自最基层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不少人并不是全科医生,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基层医生数量与工作开展和群众需求相比,严重短缺;三是基层医生与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薪酬、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差距很大,开展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在2018年陕西省两会上,农工党陕西省委以集体名义递交了关于家庭医生的提案。其中就包括医生劳务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建议制定包括家庭医生招聘、培养、考核、管理、使用等内容,鼓励和吸引广大医务人员加入家庭医生的团队,同时,建立家庭医生绩效工资补偿制度。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2018年起,新增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向全科等紧缺专业倾斜,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建议,在人才方面,应该参照乡村医生采取县招乡用的模式,社区医生的编制和整个身份是县医院的,可到乡里工作。

缺认识 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提到家庭医生,很多人联想到外国电影里贵族专享的私人医生,在参与健康时报记者调查的居民中,有50%以上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90%以上的人关心家庭医生的收费水平。

在北京市西城区一位60岁的居民王先生眼里,家庭医生是身体没有自主能力的病人,去不了医院才会请家庭医生,自己和老伴儿没有重大疾病,还没有必要请。

另一位50岁左右的居民则认为,签约家庭医生对个人和家庭都很好,但觉得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费用肯定高,自己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所以没有签约。

其实,家庭医生并非是贵族的私人医生,而是针对最广大的居民、日常就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特别强调,家庭医生不是说对所有人都提供上门服务,而是针对签约的高龄人群,如75岁以上或失能等特殊的有困难的人群,开展居家医疗的照护服务。

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国85%以上地市群众都要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愿景,是居民可享受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健康评估等服务。

成熟的家庭医生签约,主要的作用是:对于慢性病家庭医生有开具长处方权力,从两周延长到四周甚至八周;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和上级医院建立起绿色转诊通道,比自己去医院盲目挂号更快,通过家庭医生给予的健康促进和合理就诊指导,减少不必要就诊。

在费用上,目前全国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关费用细则,如广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云南省家庭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36元,原则上医保基金承担12元,由医保基金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承担12元,个人承担12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由医保个人账户支出。

国家也在探索医保报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到基层首诊,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国家卫计委基层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和满意度:一是要完善政策,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养培训;二是突出签约重点人群,开展分类指导;三是推广先进地区经验,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49094, encodeId=23f114490945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2c463698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家庭医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6369, encryptionId=4f2c463698e, topicName=家庭医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c475462058, createdName=yilong5287544, createdTime=Sun Mar 11 05:43:00 CST 2018, time=2018-03-1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吴以环为家庭医生发声:建议完善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家庭医生服务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但我国的家庭医生服务起步较晚,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家庭医生服务的探索阶段,国家层面没有统一明确的服务规范与行为标准,也缺乏相应的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使得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缺乏了解,认知度和获得感较低,与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关系尚不稳固。如何破除这一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认为,要加大力度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筹资、服务、监管等

法制护航:深圳迈向家庭医生服务均等化

家庭医生服务明确了权利义务,捋顺了流程,一方面给家庭医生服务戴上“紧箍咒”,一方面为执业全科医师提供“护身符”。

郑坚江代表:推动制度建设倒逼家庭医生“签而必约”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2018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京召开,其中,医疗健康领域话题成为贴近民众、备受关注的两会热点之一。《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共带来2份议案,8条建议,其中“关于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的建议”以及“关于‘急救’培训知识列入中学、大学必修课的建议”均涉及医疗健康。医疗健康产业也

“家庭医生”成两会热题:如何破解“签而不约”?

针对冬春季流感相对高发,“家庭医生”是否能发挥更大作用?该话题也引起了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人大代表热议。2016年,中国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家庭医生为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5亿人,全人群签约率达35%。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说,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量繁重,公共卫生、门急诊、健康

不鼓励家庭医生转诊患者? 英国分级诊疗误区值得警惕

家庭医生向大医院转诊患者,这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国,这一机制早已建立,但最近这种自下而上的转诊却让其整个医疗体系不堪重负,甚至出台规定:若家庭医生成功阻止患者到大医院就医,可获得“现金奖励”。这种 “利益共享”计划受到患者群体的强烈谴责。每减少一位转诊患者可获5英镑奖励目前已有四分之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引入财政激励措

深圳家医服务技术标准出炉

近日从广东省深圳市卫生计生委获悉,深圳市已自本月起实施《家庭医生服务规范》,使深圳各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在经历各自摸索的阶段后,实现全市标准化,并使家庭医生服务的财政补助、绩效考核有明确依据。该《规范》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这是我国首部地方性家庭医生服务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