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糖尿病防治的一些误区

2012-05-18 江苏省人民医院 蔡娅 李燕 中国医学论坛报

      误区:   空腹血糖很重要,平时仅须查空腹血糖   临床上,许多患者只重视早晨空腹血糖监测,而忽视了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人体血糖在一天内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单纯一次血糖值不足以反映整体血糖水平。   近年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的意义甚至比空腹血糖的意义更大。首先,在糖尿病早期,往往餐后血糖升高在先,空腹血糖升高在后,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

 

 走出糖尿病防治的一些误区

走出糖尿病防治的一些误区

  误区:

  空腹血糖很重要,平时仅须查空腹血糖

  临床上,许多患者只重视早晨空腹血糖监测,而忽视了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人体血糖在一天内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单纯一次血糖值不足以反映整体血糖水平。

  近年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的意义甚至比空腹血糖的意义更大。首先,在糖尿病早期,往往餐后血糖升高在先,空腹血糖升高在后,检查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其次,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最后,从用药方面考虑,对于仅餐后血糖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应针对餐后血糖治疗,宜选用短效降糖药,而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长短效降糖药联合应用则疗效更佳。

  因此,为了全面掌握血糖状况,以及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该进行多个时间段的血糖监测。然而,患者也不必每天均监测多个时间段的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确定合理监测方式。

  误区:

  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有患者认为,血糖降得越快说明治疗效果越好,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当血糖降得过快时,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突然下降无法立即适应,患者可能产生不适感,甚至发生低血糖,故平稳降糖才是最佳治疗方案。

  误区:

  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哪怕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

  过分降低血糖可升高低血糖风险,严重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甚至是寿命,这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暂时不会威胁生命。但是,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迅速致命的。严重低血糖可能引起脑卒中,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

  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误区:

  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表示糖尿病已治愈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发展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糖尿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许多症状完全消失,血糖也降至正常范围,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已经痊愈,患者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导致高血糖及病情恶化。

  误区:

  吃了降糖药,

  饮食就不用控制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必须伴随糖尿病患者治疗终身。患者如果单纯依赖降糖药物,而不进行饮食控制,药物降糖效果很可能不理想,而且降糖药物服用过量可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误区:

  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功能,不能长期服用

  口服降糖药物不一定均会影响肝、肾功能,患者只要严格按医嘱服用,并不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相反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而不服药,则可能对肝肾功能的损害更大。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每半年接受1次生化检查。

  误区

  糖化血红蛋白值正常,表示血糖值控制理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以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① 1次血糖高,而HbA1c正常:平时血糖控制良好;② 血糖和HbA1c均高:一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③ 单次血糖正常而HbA1c明显增高:此次抽血前进行了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故同时测定血糖和HbA1c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慢性高血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08733, encodeId=81521308e338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a7291842d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误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1842, encryptionId=aa7291842d9, topicName=误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e9a6357, createdName=xiangyuzhou971, createdTime=Sun May 20 00:17:00 CST 2012, time=2012-05-2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Diabetes: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芬兰一项研究报告,氨基酸、葡萄糖合成中间产物、酮体、脂肪酸等20种代谢物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4月17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Diabetes)杂志。   该研究纳入7098名芬兰人,对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支链和芳香族氨基酸、糖异生中间产物、酮体以及脂肪酸成分和饱和度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相关,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在异常肥胖的女性中显著增多。与1

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或优于基础胰岛素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对口服降糖药(OAD)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基础胰岛素相比,启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次)治疗可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水平,还可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前体产生。研究4月30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杂志》(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该项开放标签单中心研究纳入14例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予以基

BMJ:联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或不优于单用胰岛素

  丹麦一项研究报告,与单用胰岛素相比,并无证据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可减少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研究4月19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该研究对23项随机试验(n=2117)行荟萃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胰岛素相比,联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未显著影响全因死亡[相对危险(RR)=1.30,95%可信区间(CI)0.57~2.99]和心血管死亡(RR=1.7

宁光教授等出席CODHy拉丁美洲会议并组织中国专场

  3月22日~25日,糖尿病、肥胖与高血压争议到共识会议(CODHy)拉丁美洲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集中讨论了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宁光教授与众多中国内分泌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组织“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就“传统中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ldquo

Diabetes:β淀粉样蛋白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新机制

4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翟琦巍研究组的研究论文“Amyloid-β induces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by activating JAK2/STAT3/SOCS-1 signaling pathway”。该研究首次发现了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能诱导肝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分子机制,为2型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