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再认识乙肝病毒 实现临床“治愈”

2017-02-21 王杰 鲁凤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高达2.4亿人之多,每年约有78.6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尽管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已使我国新发感染者得到明显控制,但我国仍有慢性HBV感染者约8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高达2000余万例。慢性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虽然现有的抗HBV药物能够明显抑制疾病进程、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但以血清H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高达2.4亿人之多,每年约有78.6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尽管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已使我国新发感染者得到明显控制,但我国仍有慢性HBV感染者约8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高达2000余万例。慢性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虽然现有的抗HBV药物能够明显抑制疾病进程、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但以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转阴作为评判指标的话,现行的抗HBV治疗策略能使患者达到功能性临床治愈的比例不足5%。肝细胞核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持续存在是导致慢乙肝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

自从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被确定后,大家一直认为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病毒颗粒(丹氏颗粒)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为带有缺口的松弛环状DNA(rcDNA),进而将HBV归为嗜肝DNA病毒科,属于DNA病毒。然而,1996年德国学者K?ck等首次发现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HBV RNA。近期研究发现,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HBV RNA。但血清中HBV RNA的来源、存在形式和临床意义尚未被充分阐明。笔者团队通过研究,最终确认了患者血清中的HBV RNA实为未经逆转录或逆转录不完全的前基因组RNA(pgRNA),存在于丹氏颗粒的病毒核衣壳内。由于其核酸组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HBV病毒颗粒内的rcDNA,这种新的病毒颗粒被称之为“HBV RNA病毒样颗粒”。

来源上,HBV基因组全长仅有3.2kb,这种长的pgRNA不可能来源于整合的HBV片段,只能由cccDNA直接转录产生。另外,由于HBV RNA病毒样颗粒的产生不存在逆转录和病毒DNA的合成过程,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UCs)治疗的患者,在逆转录被抑制的情况下,来自cccDNA的被核衣壳包裹的pgRNA将以RNA病毒样颗粒的形式释放。由此可见,血清HBV RNA的水平仍可反映肝组织细胞内cccDNA的存在和转录;而当检测不到时,则提示患者肝组织细胞内cccDNA的消失或者转录静默,这可能意味着可以安全地停药。众多实验证据显示,HBV cccDNA的半衰期不足两个月,这提示着新合成的rcDNA进入细胞核内并转换成cccDNA,对肝细胞内cccDNA池的维持至关重要。由此推测,通过长期使用高效NUCs药物阻止rcDNA的合成,可导致肝组织内cccDNA水平下降,理论上讲也可使cccDNA最终被耗竭。然而,临床现实却是接受NUCs治疗的慢乙肝患者HBsAg消失的比例非常低。可以理解为NUCs药物并非100%阻断了病毒的逆转录过程和rcDNA的合成,而病毒复制过程中的cccDNA池优先补充机制将保持感染肝细胞内低水平cccDNA的存在。血清HBsAg并不是判定肝细胞内HBV cccDNA状态的最佳指标,似乎也不是判断慢乙肝患者持续性病毒学应答和功能性临床治愈的最佳指标。考虑到血清HBV RNA病毒样颗粒内的pgRNA仅能由cccDNA转录生成,其持续转阴将意味着cccDNA的不存在或者无转录活性。笔者研究团队已证实血清HBV RNA水平与肝组织内cccDNA水平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意味着通过血清HBV RNA检测能够部分取代需要肝穿的肝细胞内cccDNA检测。目前笔者研究团队已建立灵敏的血清HBV RNA定量检测技术,此技术将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保证。

国际上慢乙肝的临床治愈多以血清HBsAg转阴作为主要的实验室判定标准,我国的《慢乙肝防治指南》也遵从了这一标准。但由于整合的病毒DNA片段能够表达HBsAg,血清HBsAg难以真实反映肝组织内cccDNA存在与否,RNA病毒样颗粒内的pgRNA则只能由cccDNA转录产生。笔者建议对现有慢乙肝的功能性临床“治愈”概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血清HBV RNA持续检测阴性作为一种新的“准临床治愈”标准,可以让更多接受NUCs药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安全停药,“治愈”率的提高也将对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49043, encodeId=959e15490438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787960006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6000, encryptionId=f7879600061, topicName=重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acc14121561, createdName=xxxx1054, createdTime=Thu Feb 23 01:57:00 CST 2017, time=2017-02-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7-02-23 xxxx1054

相关资讯

李兰娟院士:什么决定了乙肝病毒暴露的结局?

浙江大学的李兰娟(Lanjuan Li)院士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其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仅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创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曾获得重大突破。还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近日,李兰娟院士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trends in microbiol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赛诺菲汇聚全球知名乙肝病毒专家 加速乙肝治疗创新步伐

2015年9月12日,中国上海——赛诺菲亚太研发总部和武汉协和医院于今日联合举办第一届乙肝病毒研讨会。此次会议在中国病毒研究最集中的城市武汉举行,汇集了逾100名来自中国和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专家,旨在对当前世界范围内乙肝病毒研究和药物研发的最新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寻求未来乙肝病毒药物研发新的方向和战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感染性疾病与免疫研究所所长杨东亮教授主持了本次研

盘点:7月28日世界肝炎日,肝炎突破性研究进展一览

 背景: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5月决定,从2011年开始将每年的世界肝炎日从5月19日变更为7月28日。2016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爱肝护肝 享受健康"。肝脏是与人体代谢功能有关的一个重要器官,在机体中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多种重要角色。常见肝脏疾病包括甲肝、乙肝、丙肝、肝硬等。

Cell子刊综述:解析乙肝病毒生命周期,多管齐下控制、消灭 “罪魁祸首”

如何根除乙肝病毒?对此,科学家们想出很多招:阻断病毒入侵、破坏病毒核心DNA、解决免疫耐受性问题、抑制病毒感染邻近细胞……事实上,对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认知越深入,控制、消灭它们的方法和策略就越多。

J Rheumatol:利妥昔单抗治疗RA后乙肝病毒再活化的风险很低

J Rheumatol:利妥昔单抗治疗RA后乙肝病毒再活化的风险很低据发表于对于J Rheumatol 的一项新的研究报道显示,对于曾患有乙型现已治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疾病修饰型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活化的风险很低。研究共纳入了33名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的来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为期34个月的治疗中,研究人员给予这些患者3个周期的利妥昔单抗联合

CGH:药物可阻止孕妇垂直传播乙肝病毒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实践杂志《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6月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围产期的传播。 “如果我们减少乙肝的全球发病情况,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母婴传播,这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研究作者Yuming Wang表示。他来自中国重庆西南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我们发现替比夫定不仅可切断孕妇垂直传播给婴儿乙肝病毒的途径,而且妇女和婴儿对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