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Heart Failure:蛋白生物标志物与射血分数正常和降低心衰的关系

2022-12-1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心力衰竭(HF)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人员确定了5种新发HFpEF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它们代表炎症、心脏应激和血管僵硬的代谢途径,部分与HFrEF重叠。

心力衰竭(HF)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是不同的临床疾病亚型,但目前还缺乏蛋白质组学特征与HFpEF和HFrEF未来发展的相关性证据。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使用多变量Cox模型评估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参与者中71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与HFpEF与HFrEF(左室射血分数≥与<50%)之间的相关性。

在7038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为49岁;54%为女性),5个生物标志物与发生HFpEF的风险增加相关(错误发现率q<0.05): NT-proBNP (B型前钠肽N端;风险比[HR]为2.13;95%CI为 1.52-2.99;P<0.001),生长分化因子-15 (HR为 1.67;95%CI为1.32-2.12;P<0.001),肾上腺髓质素(HR为 1.58;95%CI为1.23-2.04;P<0.001),非羧化基质Gla蛋白(HR为1.55;95%CI为1.23-1.95;P<0.001)、C反应蛋白(HR为1.46;95%CI为1.17-1.83;P=0.001)。

14个生物标志物与HFrEF发病相关(多变量P<0.001,全部q<0.05)。其中,3个生物标记物与两种HF亚型相关(NT-proBNP,生长分化因子-15和C反应蛋白)。当直接比较时,髓过氧化物酶、抵抗素和对氧磷酶-1与HFrEF的相关性比HFpEF更强。

由此可见,研究人员确定了5种新发HFpEF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它们代表炎症、心脏应激和血管僵硬的代谢途径,部分与HFrEF重叠。研究人员发现了14个与新发HFrEF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中一些明显的关联包括髓过氧化物酶、抵抗素和对氧磷酶-1。综上所述,这些结果为HF亚型发展的异同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原始出处:

Katherine S. Takvorian.et al.The Association of Protein Biomarkers With Incident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2022;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HEARTFAILURE.121.00944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心衰发生时身体会“说话”,收好这些“护心符”,让心脏跳动更有力!全国心力衰竭日

保护心脏,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提高重视程度,识别心衰早期信号,及时就诊,长期规范化用药,让心脏跳动更有力。

2022 CCHC:心衰患者的容量评估和管理

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的张瑶教授以《心衰患者的容量评估和管理 》为题,为大家做精彩讲述。

2022 CCHC:心衰治疗基本功,如何用好洋地黄?

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的孔洪教授以《心衰治疗基本功,如何用好洋地黄 》为题,为大家做精彩讲述。梅斯医学将重点加以整理,分享给各位同道。

2022 CCHC:心衰患者的血压管理

中国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与全球趋势相同。ACC2020会议上发布的一项临床研究分析指出:自2011年以来,美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逐渐放缓,而高血压相关死亡却逐渐上升,表明控制人群高血压己迫在眉睫

2022 CCHC:从新指南看心衰分类和诊断评估

来自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王江教授以《从新指南看心衰分类和诊断评估 》为题,为大家做精彩讲述。梅斯医学将重点加以整理,分享给各位同道。

第十三届江西省心血管病高峰论坛:新型sGC抑制剂在心衰早期药物联合治疗中的价值

心衰患病率逐年升高,再住院及死亡风险高,经优化治疗后仍有较高的残余风险。指南推荐早期多机制药物联用是突破心衰治疗瓶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