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寒冬:超140家药企裁员

2024-05-05 网络 网络 发表于河南省

近期,上市药企纷纷披露2023年年报,相关的员工人数也随之公布,整体来看,2023年药企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对人员也进行了精简处理。

近期,上市药企纷纷披露2023年年报,相关的员工人数也随之公布,整体来看,2023年药企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对人员也进行了精简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4月28日,超过141家药企去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精简,从国内知名的药企贝达药业到跨国药企诺华,再到全球CRO巨头LabCorp,均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同于往年,药企人员的精简从销售转向研发,波及范围下至基层上至管理层。

至于人员缩减的原因,各大药企不尽相同,涉及成本精简、暂停管线、研发基地和工厂的暂停等。

2024年4月药企裁员名单

• 诺华,裁员680人只是开始

4月9日,据Fierce Pharma报道:诺华将针对研发团队裁员680人,具体组成为:瑞士总部裁减约440人,美国约240人。

诺华发言人称,正在考虑将诺华全球研发团队缩减1%-2%。计划在未来2-3年内重组其全球研发团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组合和先进技术平台的价值。

• 赛诺菲,取消肿瘤研究项目

2024年至今赛诺菲已经宣布5次裁员,主要原因是管线优先级调整和成本削减计划,此外还释放了分拆消费者保健业务的信号。

为此,赛诺菲近期实行“简化的研发结构”,其相继放弃了从Denali 、Kymab、Amunix 获得的肿瘤学项目,波及裁员。

追根溯源,这一战略调整是其CEO Paul Hudson在2019年入职不久后宣布的“Play to Win”五年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将赛诺菲打造成“免疫学巨头”。

"我们正在不断适应美国疫苗市场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支持我们的客户和患者。这些变化旨在优化我们的商业结构,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贝达药业裁员,研发部成“重灾区”

贝达药业作为国内创新药领域的领军企业,近期完成了大规模的裁员。研发部门的裁员比例高达60%,其他多个部门也有不同比例的裁员。

虽然缩减了研发人员,但贝达药业的全年研发投入仍呈增长趋势,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约为10.02亿元,同比增长2.53%;占营收比40.80%,同比上一年有一定程度下降。2021-2022年,贝达研发占营收比分别高达38.32%、41.12%。

近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贝达药业提问,最近大规模裁员和削减管线项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未来会不会继续优化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线? 

其表示,综合考虑项目临床反馈、市场前景、商业潜力等因素,对在研项目进行了评估、筛选,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相应调整了部分人员。这是对当前经营环境的主动应对,集中资源,聚焦重点项目开发,也便于未来对新技术、新靶点的突破。

不过,贝达表示,如果其不能合理布局研发管线并高效实现产业化,很可能会无法按预期收获研发成果,将对其持续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扩招的幸存者们

E药经理人梳理已披露财报的港股18A企业发现:过去一年,虽然将近一半的18A企业员工数量都有所减少,但还有一半不减反增。

首先是“创新一哥”百济神州。员工数量2022年合计9212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762人,销售人员3812人,研发人员3315人,生产人员1136人,行政人员187人。

而在2023年港股业绩报告中,对于员工数量的形容则是“我们已成为一家全方位一体化的全球性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0名员工,分布于美国、中国及欧洲”——足足增加了一千多人。报告中的“员工福利开支(包括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薪酬)”一栏中,各子项及总额均出现了10%到20%不等的涨幅。

百济神州的底气来源于其快速增长的业绩,2023年,其营业总收入达到174.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2.1%。产品收入为155.04亿元,同比增长82.8%。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相比上一年已经大幅减亏了超过50%。

百济神州表示:“随着我们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计划与战略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在美国、中国、欧洲和其他地区增加大量的管理、运营、药物开发、临床、监管事务、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其他人员。”

随着业绩增长一道扩招的还有康方生物,员工人数从2022年的2341名增加至2023年的2778名,研发(临床前),临床,销售及营销,采购、一般及行政,生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所有子类全部增员。

2023年,主要得益于依沃西的对外授权,康方上市以来首次扭亏为盈,总收入达到45.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0%;净利润达19.42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同期亏损约14.2亿元,堪称V型反转。

裁员和扩招都是生物制药公司不断变化商业模式的结果。通过调整资源来最好地支持的运营模式和投资组合发展以实现公司长期业务战略。

总之,医药市场变化不断,不管是人员增长、调整还是缩减,可能都是药企基于当下做出的选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