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

2023-05-16 放疗前沿 网络 发表于上海

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

甲状腺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差,单纯放射治疗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并无好处,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EBRT)仅在很小一部分病人中使用。放射治疗原则上应配合手术使用,主要为术后放射治疗。

具体实施应根据手术切除情况、病理类型、病变范围、年龄等因素而定:

(1)对恶性程度较低的癌如分化好的PTC或FTC仅在无法再次手术切除时才考虑介入。

(2)当肿瘤累及较重要的部位(如气管壁、椎前组织、喉、动脉壁或静脉瘤栓等)而手术又无法切净,且131 I治疗无效或预计131 I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术后放射治疗。

(3)对年轻病人,病理类型一般分化较好,即使是出现复发转移也可带瘤长期存活,且131 I治疗和再次手术都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照射的应用需慎重。

(4)对PDTC或ATC,如手术后有残留或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应及时给予大范围的术后放射治疗,以尽可能地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预后。

放射治疗指征

 

1、高分化的PTC和FTC    

目前推荐的外放射治疗的指征见图1。

 

图1 DTC的放疗指征

 

外放射的指征包括:

(1)肿瘤肉眼残存明显、而且不能手术切除,单纯依靠放射性核素治疗不能控制者。

(2)术后残存或复发病灶不吸碘者。

 

2、MTC    

对于手术不能全切除或者复发的病人,可考虑外放射治疗。通常认为外放疗有助于这些病人的局部控制,见图2。

 

图2 MTC的放疗指征

 

3、ATC    

综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而且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放疗可作为术前、术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也可以采用单纯放疗,可行高剂量放疗(推荐剂量60 Gy)。

 

4、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病灶姑息放疗    

甲状腺癌出现远处转移病灶如肺、肝、骨、脑且伴有临床症状,可以考虑手术或131 I治疗联合EBRT或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以减轻症状,减缓肿瘤进展。

EBRT技术

 

1、放疗前评估    

放疗前应详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具体清况,为靶区的制定作准备:对出现声嘶、吞咽困难、喘鸣者表明肿瘤已侵出甲状腺体范围而达喉返神经、食管、气管等。颈部详细检查有无肿大淋巴结以确定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喉镜检查以明确有无声带麻痹、是否有喉返神经受侵。颈部超声、CT可用于明确肿瘤具体侵犯范围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肺部CT、腹部超声、骨扫描应常规检查以除外远处转移的可能。术后放疗前应详细了解手术情况、术后有无残留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

 

2、放疗技术    

可选用适形放疗或常规放疗。

(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①模拟CT定位。

体位的选择:最佳体位为仰卧位,头垫合适角度的头架(保证头尽量仰伸)和头枕,并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一般采用C枕,可以使颈部保持过伸位。

模拟CT扫描: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所有病人均应使用碘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层厚3 mm,上界应包括颅顶,下界应包括所有肺组织;上传至计划系统。

②靶区的制定(图3)。

对于靶区确定,有较大的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小野治疗,充分关注外科医师对术后高发区域,以及手术不易切除的区域进行外放射。部分研究者认为应予以大野放疗,选择治疗颈部淋巴结引流区。

靶区的设计应根据病理类型、病变范围、淋巴结有无受侵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对高分化癌用小野,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用大野。甲状腺癌照射野在包括全部甲状腺体及区域淋巴引流的原则上,具体应该根据肿瘤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决定上界下界。对未分化癌而言,上界应包括上颈部淋巴结,下界应至气管分叉水平以包括上纵隔淋巴结。

目前的治疗射野多采用大野治疗,需要包括颈部和上纵隔的淋巴结引流区。

瘤床(GTVtb):包括术前肿瘤侵犯的区域,以及转移淋巴结累及的范围,对于手术不规范者,应考虑将术床作为GTVtb进行勾画。

高危区(CTV1):包括甲状腺区域、周围的淋巴结引流区以及所有的有病理证实的淋巴结阳性区域。

选择治疗区(CTV2):包括无病理学检查证实但可能出现转移的Ⅱ~Ⅵ区淋巴结引流区和上纵隔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和Ⅰ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但如果Ⅱ区有淋巴结转移时,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显著增加,Ⅱa区有较大淋巴结转移时,Ⅰ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有所上升,也应包括在治疗范围内。CTV2的上界一般为乳突尖水平,下界为主动脉弓水平(如果上纵隔有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时,下界应适当向下移)。

 

图3 甲状腺癌的靶区勾画典型层面

 

③处方剂量(图4)。

选择性治疗区(或低危区):一般的给予50~54 Gy。

高度可疑受累区:59.4~63.0 Gy。

切缘病理阳性区:63~66 Gy。

肉眼残存区域:66~70 Gy。

正常组织限量:脊髓最高剂量≤4000 cGy,腮腺平均剂量≤2600 cGy,喉的最高剂量≤7000 cGy(在喉的区域不应有热点出现)。

图4 甲状腺癌IMRT剂量分布的典型层面

 

(2)常规放疗技术

①定位:体位同IMRT的体位,推荐使用模拟CT进行定位,并在计划系统上勾画射野。没有模拟CT设备,也可以使用X线正交图像进行射野的勾画。

②放射野设计:

a.两前斜野交角楔形照射技术(图5)

图5 两前斜野交角楔形照射技术

 

b.电子线单前野照射(图6、7):根据TPS颈前选用合适厚度的蜡块、油纱等充填物可保证甲状腺及颈淋巴结得到满意的剂量分布,而脊髓则处于低剂量区,但应注意该方法的皮肤反应较大,所以一般不能单独给至根治剂量,可与高能X线配合使用以达到根治剂量。

图6 甲状腺癌常规照射的标准照射野

 

图7 20MeV电子线单前野照射的剂量分布

 

c.X线与电子线的混合照射技术(图8):先高能X线前后大野对穿照射或单前野X线照射,DT 36~40 Gy时颈前中央挡铅3 cm继续X线照射,而挡铅部分用合适能量的电子线照射,即保证了靶区足够的剂量,又使脊髓的受量处于安全剂量范围内。

图8 高能X线与电子线混合照射技术

 

d.小斗蓬野照射技术(图9):一种前后野对穿技术,均用高能X线,前野颈髓不挡铅而后野颈髓挡铅,两野每日均照,前后野的剂量比例为4∶1。

剂量参考点选在颈椎椎体前缘左右。DT 40 Gy 时,脊髓受量仍在耐受剂量范围内,且甲状腺、颈部及上纵隔均可得到满意的剂量分布。最后加量时将下界上移至胸切迹水平,改为双侧水平野对穿或两前斜野楔形照射,使总量达到根治剂量。

图9 小斗蓬野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10MV X射线)

③放射源:钴-60或4~6 MV高能X线,8~15 MeV电子线。

④照射剂量:根据放疗方案(大分割方案和常规分割放疗方案)略有不同。按常规剂量分割方式:分次剂量200 cGy,每日1次,每周5次,大野照射5000 cGy,然后缩野针对残留区加量至6000~7000 cGy,注意脊髓量勿超过耐受量。

国外诊疗指南推荐:对于有肉眼残留的病灶通常给予70 Gy,对于镜下残留或者肿瘤经手术剔除的区域66 Gy,高危微小病灶残留区域(包括甲状腺床、气管食管沟、Ⅵ区淋巴结引流区)60 Gy,低危微小病灶区域(包括未受侵的Ⅲ~Ⅴ区、上纵隔淋巴结)54~56 Gy。

 

EBRT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1~2度反应较常见,约80%以上,包括咽炎、黏膜炎、口干、味觉改变、吞咽困难、吞咽疼痛、放射性皮炎等。3度以上反应少见,咽炎的发生率最高(<10%),其余的反应<5%。

2、远期并发症

包括皮肤肌肉纤维化、食管气管狭窄、咽部狭窄导致吞咽困难、颈内动脉硬化、第二原发癌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甲状腺癌剂量参考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甲状腺癌剂量参考

European Radiology:这一人工智能技术,为甲状腺癌的诊断带来了何种契机?

S-检测(Samsung Medison, Co., Ltd.)是一个集成到超声装置中的人工智能(AI)系统,已被引入临床实践,可以解释甲状腺结节的US特征,并提供二分法的诊断结果(良性/恶性)。

深圳发布2022最新肿瘤排行榜,“懒癌”位居榜首!

深圳发布2022最新肿瘤排行榜,恶性肿瘤发病数居首位的仍是号称“懒癌”的甲状腺癌。

European Radiology:人工智能在甲状腺超声中的临床价值

根据目前的实践指南推荐,超声检查(US)是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以及选择细针抽吸(FNA)活检对象的一线和最准确的影像检查。

academic radiology:基于超声列线图的青少年单侧临床N1a甲状腺癌病理淋巴结阴性预测

列线图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图形工具,可以使预测模型可视化并简化应用。

Sci Rep:不愧为「癌中天使」?曾得甲状腺癌的人再得肝癌,死亡风险竟减半!

 Sci Rep:既往甲状腺癌对原发性肝癌生存的影响——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