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子刊:2003-2018 年中国脑卒中患病率和风险因素

2023-09-0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中国脑卒中患病率的上升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的。在欠发达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计划非常重要。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1990 年至 2019 年,全球脑卒中病例和死亡人数明显增加。随着脑卒中预防策略和良好医疗服务的广泛实施,高收入国家的脑卒中负担有所下降。尽管中国的脑卒中负担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中国不同地区的脑卒中患病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为此,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王伟教授团队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的数据评估了 2003 年至 2018 年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风险因素。

本研究收集了 2003 年、2008 年、2013 年和 2018 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脑卒中病例基于参与者对临床医生既往诊断的自我报告。估算了总体人群以及按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因素划分的亚组的卒中患病率趋势,然后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了比较。随后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评估中风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2003 年、2008 年、2013 年和 2018 年,15 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人数分别为 154077 人、146231 人、23067 人和 212318 人,其中中风患者分别为 1435 人、1996 人、3781 人和 6069 人。每 10 万人的年龄和性别标准化患病率在 2003 年为 879 人,2008 年为 1100 人,2013 年为 1098 人,2018 年为 1613 人。农村地区每 10 万人的患病率从 2003 年的 669 人上升到 2018 年的 1898 人,而城市地区的患病率呈稳定趋势,从 2003 年的 1261 人上升到 2018 年的 1365 人。从各地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的患病率一直最高,但西部地区的患病率呈惊人的增长趋势,从2003年的623/10万增至2018年的1898/10万(P趋势<0.001),2013年超过了东部地区。高龄、男性、农村、中部地区、高血压糖尿病、抑郁、教育和收入水平低、退休或失业、过度体力活动和卫生设施不完善与脑卒中显著相关。

总之,中国脑卒中患病率的上升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的。在欠发达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计划非常重要。除传统危险因素外,应更多关注非传统危险因素,以提高脑卒中的预防水平。

原始出处: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n China: a national serial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2003 to 2018.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2023;8:doi: 10.1136/svn-2022-00159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HA: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与高血栓栓塞风险相关的因素可预测ACS后的IS风险。CHA2DS2-VASc评分及组分是早发性和晚发性IS较强的预测因子。

Lancet Neurology:天坛团队结果不支持吲哚布芬在中重度卒中二级预防

虽然中度或重度出血在各组之间没有差异,但这些发现并不支持将吲哚布芬用于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卒中预防。

JAHA:血浆三甲胺-N-氧化物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卒中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血浆三甲胺-氧化氮水平与不同人群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相关。

Cell Discov: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与中山大学刘斯洋团队合作发布全球首个万人缺血性卒中全基因组研究

该研究首次发布中国万人卒中队列的全基因组研究,建立了卒中领域最大的多组学平台STROMICS,为揭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推进精准医学提供重要基础。

霍德生物iPSC细胞治疗产品IND获批,全球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试验梳理!

缺血性卒中一直是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我们从细胞种类、细胞剂量、干预时间窗、给药的路径和和疾病进程等多方面进行全球临床试验梳理,希望带给研究者更多的思考。

中国学者发布:全球首个万人缺血性卒中全基因组研究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刘斯洋副教授团队发起了STROMICS研究,通过对来自中国的10,241名卒中患者进行深度测序和分析,提出了缺血性卒中的第一个全基因组分析。

拓展阅读

【综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该文对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Cell子刊:庞涛/徐晓军/吴晋发现小胶质细胞CMPK2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炎症和脑损伤

该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CMPK2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炎症和脑损伤。

【综述】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代谢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笔者从糖、脂及氨基酸代谢三个方面,对免疫代谢微环境对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及其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Eur J Prev Cardiol:绝经年龄与缺血性卒中风险

这项荟萃分析表明过早绝经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绝经年龄在43岁之前可能是缺血性卒卒中险增加的临界值。

西南交通大学郭星/周绍兵教授《AFM》:M2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用于抑制缺血性卒中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西南交通大学郭星教授、周绍兵教授课题组利用M2型巨噬细胞产生的外泌体(M2exo)包载DNase 1,用于递送药物及卒中治疗。

【综述】缺血性卒中侧支血管生成及其治疗性干预的研究进展

作者从细胞信号传导的角度出发,对缺血性卒中侧支血管生成的机制及其新兴的治疗性干预途径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