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罕见:多个罕见影像学特殊征象齐聚一身

2022-10-29 放射沙龙 放射沙龙

脑桥梗塞引起的双侧小脑中脚(MCP)高信号虽不常见,但已有报道,见于 Wilson 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和其他疾病。

脑桥梗塞引起的双侧小脑中脚(MCP)高信号虽不常见,但已有报道,见于 Wilson 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和其他疾病。在 Wilson 病中,“大熊猫脸”征、内囊高信号和“小熊脸”征的产生是由于大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开口处的脑桥高信号。

“十字面包”(HCB)征可见于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也可见于脑腱黄瘤病,但十分罕见。本文将报道一例类似征象患者,刊登在近期的 BMJ Case Reports 杂志上。

患者男性,突发急性脑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面神经),症状可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认知和运动障碍,反复发作与完全恢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诊断可排除 Wilson 病和血管炎。头颈部 CTA 检查未见异常;头颅 MRI 显示脑桥梗塞、MCP 高信号(图 A)。

十分有趣的是,该患者的 MRI 呈现出多个特殊的影像学征象。该患者脑桥的高信号区域被“十字”形低信号结构分成了四份,即“十字面包”征(图 B),也可见双侧内囊高信号(图 C)。另外,还可见“大熊猫脸”征、“小熊脸”征(图 D—F)和“奔驰标志”征(图 F)。

目前,以上影像学征象在非 Wilson 病中尚未见报道,而且新增的双侧 MCP 高信号征和“十字面包”征使本病例成为稀世罕见。

图. 头颅 MRI 水平位 T2 FLAIR 显示双侧对称的 MCP 高信号(图 A 细箭头),“十字面包”征(图 B 粗箭头),双侧内囊后肢高信号(图 C 粗箭头),“大熊猫脸”征、“小熊脸”征(图 D—F)和“奔驰标志”征(图 F 细箭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97318, encodeId=c9d1209e31887, content=不错,学习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img.medsci.cn/20210606/e8b96fdba070433da10cd357c0646807/28bf16f46e314caaad8396c0c7df7a04.jpg, createdBy=adb15496357, createdName=仁术2021, createdTime=Sat Oct 29 18:32:43 CST 2022, time=2022-10-29,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2-10-29 仁术2021

    不错,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

患者,26岁,因停经38+4周,发现总胆汁酸升高12天于 2017年6月8日入院。停经30+天查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 查证实官内早孕,孕14+周建卡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多次血常 规提示血小板降低(最低57×109儿)。孕期查甲状腺功能、早 中期唐氏筛查、tllll£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胎儿系统彩超、 胎儿心脏彩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孕中 晚期无牙龈出血、阴道流血、流液、头

欧洲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推荐意见简介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是常染色隐性遗传相关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估计患病率为1:30000。该病是由于编码P 型ATP酶的ATP7B基因突变,影响铜的分泌及排泄所致铜沉积。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可以从无症状肝脏疾病到肝硬化或者肝衰竭,但是神经精神症状却非常少见。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铜蓝蛋白、24 h尿铜。最终的诊断需要基于症状、评估铜代谢的生化学检查和ATP7

手抖+肝硬化,这种疾病你想到了吗?

2018年末之时,还在上大学的19岁年轻女性小李(化名)住进神经科。半年前她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说话声音变小,有时吞咽食物困难,同学都说她走路小心翼翼的,性格也变得抑郁、敏感,与以往判若两人。之前,小李曾就诊于两家医院,做了不少检查,但都没有得到手抖的病因诊断。

介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一例

患者,女性,28岁,于2018年3月10日以“肝豆状核变性确诊11年余,血小板减少9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1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呛咳、言语含糊、四肢运动失调,至上级医院就诊,完善检查发现铜代谢异常、角膜色素(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进一步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青霉胺口服,症状好转。9月余前自觉症状加重,超声检查示肝硬化、脾大,血常规示血细胞三系降低。为求进

肝豆状核变性影像一例

渐进性四肢抖动、言语不清、动作笨拙、肌张力增高、震颤、头痛、精神异常4月余。查体:角膜缘见典型黄棕色环K-F环,双侧累及。血清铜蓝蛋白0.016g/L(正常0.26-0.36);血清铜氧化酶活性0.017g/L(正常0.25-0.4g/L)。

Gastroenterology:外周血ATP7B肽检测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价值

在92.1%的病例中,ATP7B肽的定量测定有效地鉴定了WD患者,并减少了由于铜蓝蛋白和遗传分析引起的歧义。对遗传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对无创性诊断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