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报告的基本原则

2014-07-21 MedSci MedSci原创

一份放射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议论文,描述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论点,不仅仅反应报告书写者的诊断能力,更体现其严谨的观察能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参照经典的教科书,对放射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以飨读者,期待意见。 1.正常报告的描述 [1]检查器官的特征性和功能性结构都必须予以描述:例如头部的灰质、白质、血管,肝脏的胆管系统、门静脉系统,膝关节的半月板

一份放射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议论文,描述部分是论据,诊断意见是论点,不仅仅反应报告书写者的诊断能力,更体现其严谨的观察能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参照经典的教科书,对放射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以飨读者,期待意见。

1.正常报告的描述

[1]检查器官的特征性和功能性结构都必须予以描述:例如头部的灰质、白质、血管,肝脏的胆管系统、门静脉系统,膝关节的半月板、韧带和软骨,脊柱的椎体、椎间盘以及附属结构,这些都是观察的重点。
[2]如果临床病史怀疑到某种疾病,即使未见异常,也必须做出相应阴性描述,例如怀疑耳聋耳鸣时,内耳结构、听神经、脑干和颞叶听觉中枢必须仔细观察并给予描述。
[3]所有的描述都必须提到信号(密度)特征和形态结构特征,例如“胆管形态结构正常,内部信号均匀,未见充盈缺损”。X线和CT以“密度”代替“信号”。
[4]对称性的结构必须以对称描述为前提,例如,脑中线结构居中,双侧大脑半球对称。
[5]相关的附属结构和邻近器官必须观察到,甚至进行阴性的描述。例如,颈椎范围内的甲状腺和椎动脉,胸椎腰椎前的主动脉都需要防止遗漏重要疾病。

2.异常报告的描述

[1]任何一个异常影像的描述应该包括位置、分布、边缘、形态、内部结构、大小、数量、信号(密度)、周围、功能关系、与既往资料比较的变化,共计11个 要素是原来吴恩惠教授主编的本科放射诊断学教材总论中总结的,几乎所有放射诊断的描述都可以囊括其中。如果在考试中需要描述某个疾病的影像特征,按照这个 内容进行描述肯定不会有太大的遗漏。
[2]位置:用标准的解剖学术语,能精确到什么程度就定位到什么程度。例如肝脏和肺至少精确到段水平、脑至少精确到脑叶水平。如果是多个位置,则首先提及多灶病变,例如“肝脏内可见多个的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右叶前上段”。
[3]分布:指病灶位置特征。例如对称分布、弥漫分布,累及白质、累及灰质为主、肝被膜下等;不同的器官有一些特异性的描述用词,例如乳腺有局灶分布、小叶节段分布,骨骼有骨骺、干骺端、骨干等,对病变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4]边缘:指病灶与正常结构的分界。基本用词包括“边缘光滑”、“边缘毛刺”、“边缘不规则”;也可以是“边缘不清晰”指病灶和正常组织没有明确的分界(实际可以纳入边缘不规则内)。
[5]形态:指病灶的几何形态。包括圆形、椭圆形、不规则、长条状、分叶状、与某种结构适形(例如大血管间隙内),容易和边缘的描述混淆。
[6]大小:所有能测量的病灶均应该进行三维测量,至少需要给出病灶的最大径线;性质相同的多个病灶可只测量最大的;不同性质的病灶需要分别测量。弥漫病灶、边缘不清晰的病灶无法准确测量时,可以用比例来描述,例如胶质瘤可以“累及左侧额叶大部分”,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累及1/2象限”。
[7]数量:单个、多个、多发弥漫是描述数量的用词,可计数的尽量准确,无法计数的用多个、多发弥漫表达。同时需要结合位置和分布特征。
[8]结构:指病灶内部的特征。用词比较多,例如实性、囊实性、均匀、不均匀、混杂、环形、晕征、靶征等,如果有特征性的用词如分隔、液-液平面则尽量使用,是诊断疾病依据。增强扫描后的强化特征也属于此范畴。
[9]信号:在CT和X线用“密度”,指不同的加权图像上的信号特征,包括增强的信号改变。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征性的信号如出血、化学位移对比差异;与结构描述可以共同表达。
[10]周围:在扫描范围内的其他异常结构或者信号,只要观察清晰,就应该给出描述,显示不充分或者诊断不明确可以建议病人进一步检查。但是不能遗漏不提!
[11]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临床病史,病人的症状是否能够用病灶解释,用病灶是否能解释病人的症状。另一方面,病灶是否累及了器官的功能,例如膝关节累及关节面的病灶必须做出描述和诊断,肝脏病变是否累及胆管系统。
[12]发展:如果有病人既往的资料,务比做对比并给出变化的特征。
[13]报告描述用词尽量标准化,有参照规范的尽量使用规范用词,也可以采用本科影像诊断教材的用词。
[14]复杂、多种病变的描述要注意逻辑顺序。一般建议先描述重点、重要的、恶性的病变,然后是必要的阴性表现;熟练以后其他阴性描述可以一笔带过。

3.诊断意见

[1]诊断意见必须有针对性。例如脑MRI平扫未见异常发现的,必须是“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不能是“颅脑未见异常”或者“颅脑MRI检查未见异 常”。众所周知,一些脑膜转移瘤平扫是看不到的。其他设备也一样,X线胸部报告只能是“胸部X线平片未见异常”,不能是“心肺膈肋未见异常”,用CT可能 就发现很多X线平片看不见的东西。
[2]诊断结果必须包括部位、特征和诊断方向三个要素。例如“右肺上叶尖段肿块,考虑…”。特征用词参考放射诊断教材中各系统的基本病变。
[3]诊断精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要超出影像诊断的能力范围,除非有100%把握,否则不要做出类似病理的诊断意见;对各种原因造成诊断信息不充分,诊断信心不足的应该明确写出来,不必忌讳;对有其他影像资料补充信息的,需要明确来源,例如“参阅外院CT检查…”。
[4]如果有诊断规范可依,尽量参照广泛接受的学科规范。例如乳腺有BI-RADS,还有甲状腺的TI-RADS、肝脏的LI-RADS、前列腺的PI-RADS正在推出,椎间盘突出有北美脊柱外科协会和放射学会共同推荐的诊断标准,并且随时接纳标准的更新。
[5]诊断意见必需结合临床,诊断意见同时支持影像表现和临床表现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影像表现和临床表现不符合时,需要大胆提出质疑,不能单纯偏就导致误诊。术后改变做出客观的描述并进行比较。
[6]给出必要的处理建议和意见,一份优秀的诊断报告与其说是诊断,不如说是给出建议。这一点要求放射科医师有全面的临床知识,了解病变处理的基本原则、前沿技术、以及本院或者其他医院的技术资源。但是不要造成检查滥用。
[7]诊断意见应该主要、重要病变在先,次要病变在后。
[8]阅读影像报告时需要注意,影像诊断只是最终诊断的必要条件而不一定是充分条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影像技术“比拼”

医学论坛网  准确、完整的血管解剖学影像是制定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计划所必需的临床资料,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 三种检查方法根据各自成像原理、患者临床表现和合并症不同而各有利弊,在选择某种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全身情况。完美的血管成像不仅在于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图片,重要的是为临床治疗提供必需的解

AJR:LI-RADS——肝脏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

LI-RADS的必要性肝细胞肝癌(HCC)可谓“恶名昭著”,在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和最常见的肿瘤死亡原因排行中,HCC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二位。现有治疗HCC的手段包括切除、局部治疗和肝移植,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无一例外都对早期HCC有效。因此,对于HCC而言,早期诊断和分期是决定治疗预后的关键因素。而且,与其他很多恶性肿瘤不同,对HCC的治疗决策常常只取决于影像学表现,而不依赖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

心率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无创性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或微创性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目前CT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高速发展,大大提升了CT扫描时间分辨率。64层CT应用于心脏可以实现10秒以内完成扫描,病人的屏气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对非规范心率扫描冠状动脉所得到的图像质量会受到影响。尽管理论上64层螺旋CT可以接受心率达95次/分以上,实际应用中由于心率太快、扫描间期变化幅度不易控制,常规应用中还是希

于波:冠脉血栓在影像学上的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都是以血栓事件为主的病理生理变化,二者都是从斑块的增生、加剧到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为基础。那么在临床实践中,血栓性病变我们应通过何种方式诊断?目前影像学有哪些进展,我们主要从血栓的形成以及目前对血栓评估的影像学的变化来进行探讨。 1  冠脉内血栓性病变的病理基础 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着共同的病理

BMC Oral Health:CBCT影像可有效评估牙根内吸收

来自土耳其的医师报告了一例双颌恒磨牙的多发性、特发性内吸收的少见病例。牙根内吸收是比较少见的临床过程,应该辅助以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口腔锥形束CT(CBCT)在对此类病损的评价方面能够有效地帮助诊断。该论文4月16日在线发表于《生物医学中心口腔健康》(BMC Oral Health)杂志(全文下载:PDF (2.8M))。 患者为一名33岁女性,主诉46牙位复发性跳痛。医生

CSMO 2014:杨海山教授谈肝癌影像诊断进展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的杨海山教授介绍了肝癌的各放射学影像诊断技术(包括血管造影、CT检查、MR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展。部分新兴技术仅处于实验阶段,需要大样本的数据及相应参数诊断标准的确立,尚需广大放射学同仁进一步的科研。 CT检查 1. 全肝细胞癌的CT多期增强扫描 肝细胞癌的CT扫描对软组织的分辩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