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脑血管再灌注有待进一步发展

2012-12-26 Stroke 互联网 geniusgodyu

早期再灌注对急性脑缺血和急性心肌缺血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头颈部循环床为再通的干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再灌注的历史性发展情况之前还没有出现过系统性比较。为此,美国加州大学David Geffen医学院神经科的Jeffrey L. Saver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脑缺血相对心脏缺血的再灌注治疗发展更慢,效果也更差。需要脑血管

早期再灌注对急性脑缺血和急性心肌缺血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头颈部循环床为再通的干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再灌注的历史性发展情况之前还没有出现过系统性比较。为此,美国加州大学David Geffen医学院神经科的Jeffrey L. Saver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脑缺血相对心脏缺血的再灌注治疗发展更慢,效果也更差。需要脑血管专用的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该研究是一项系统对照研究。研究人员在Medline上搜索确定所有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的多臂对照研究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脑血管再灌注的多中心研究中有报道血管成像再灌注率的文献。

研究结果显示:37个冠脉再灌注研究,纳入10908位从1983年-2009年的患者;10个脑血管再灌注试验纳入从1992年-2009年的1064位患者。冠脉再灌注试验纳入10个单用静脉内溶栓治疗的试验、8个联合静脉内溶栓和经皮经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用或不用支架)试验、3个动脉内溶栓试验、16个经皮经血管内冠脉成形术试验(用或不用支架)。脑血管再灌注试验纳入1个单用静脉内溶栓的研究、3个动脉内溶栓试验、3个单用血管内装置和3个血管内治疗(有些联合动脉内溶栓)。在两个循环床中,形成再灌注方面,血管内治疗优于外周使用溶栓药物。在冠脉方面,1980年代再灌注率达到较高水平,随后的30年又有一些提高。在脑血管方面,1990年代,再灌注水平达到中等,随后缓慢增长。最近的一项研究中, 2005-2009年,心脏再灌注率超过了脑血管再灌注,部分再灌注86.1%对比61.1%,完全再灌注78.6%对比23.4%。

该研究显示:脑缺血相对心脏缺血的再灌注治疗发展更慢,效果也更差。需要为医师们进一步研究脑循环专用的技术,让他们能够像治疗心脏缺血一样安全地为缺血脑组织重建血流。 

doi: 10.1161/​STROKEAHA.112.666925
PMC:
PMID:

Evolution of Reperfusion Therapies for Acute Brain and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Richa D. Patel, BS and Jeffrey L. Saver, MD

Background and Purpose—Early reperfu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apy for both acute brain and cardiac ischemia. However, the cervicocephalic circulatory bed offers more challenges to recanalization intervention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reperfusion interventions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systematically compared. Methods—Medline search identified all multi-arm, controlled trials of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ulticenter trials of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porting angiographic reperfusion rates. Results—Thirty-seven trials of coronary reperfusion enrolled 10 908 patients from 1983 to 2009, and 10 trials of cerebral reperfusion enrolled 1064 patients from 1992 to 2009. Coronary reperfusion trials included 10 of intravenous fibrinolysis alone, 8 combined intravenous fibrinolysis an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or without stenting, 3 intra-arterial fibrinolysis, and 16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or without stenting. Cerebral reperfusion trials included 1 of intravenous fibrinolysis alone, 3 intra-arterial fibrinolysis, 3 endovascular device alone, and 3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 intravenous fibrinolysis. In both circulatory beds, endovascular treatments were more efficacious at achieving reperfusion than peripherally administered fibrinolytics. In the coronary bed, rates of achieved reperfusion began at high levels in the 1980s and improved modestly over the subsequent 3 decades. In the cerebral bed, reperfusion rates began at modest levels in the early 1990s and increased more slowly. Most recently, in 2005 to 2009, cardiac reperfusion rates substantially exceeded cerebral, partial reperfusion 86.1% versus 61.1%, complete reperfusion 78.6% versus 23.4%. Conclusions—Reperfusion therapies developed more slowly and remain less effective for cerebral than cardiac ischemia. Further, cerebral circulation–specific technical advances are required for physicians to become as capable at safely restoring blood flow to the ischemic brain as the ischemic hear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WSC 2012]神经保护剂的未来

       今年世界卒中大会[WSC]首次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神经科医生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上,多位专家就神经保护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即将启动的另一项大型研究——RECOVER研究的设计方案。        目前,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在研究领域中仍然活跃并

Stroke:大的卒中单元能够提高卒中治疗效果并缩短住院时间

专门的卒中单元能够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但是尚没有哪种临床评分系统能够评价大量患者的治疗花费及临床预后。丹麦Aarhus大学医院的Marie Louise Svendsen 博士等进行研究发现:相较而言,大的卒中单元(收治病人数多的卒中单元)救治患者能够提高救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相关论文发表在stroke杂志2012年9月13日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在全国范围内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中纳入

Stroke:心理因素与卒中发生相关

       一项新研究发现,抑郁、紧张或对生活不满的老年人罹患卒中及死于卒中的风险升高。该研究显示,与心理社会痛苦水平最低的人相比,痛苦水平最高的人罹患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并且卒中死亡风险高达后者3倍。该研究于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卒中》杂志。        该研究研究者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大学医学副教

Stroke: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能降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最新的证据提示现有最好的药物治疗可能足以预防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确定治疗所降低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英国圣乔治大学卒中与痴呆研究中心的Alice King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结果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和血压控制是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卒中和心血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该研究为无症状性颈动脉栓

Stroke: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后的MR-DWI阳性病灶数有助预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后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症状性缺血并发症SI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微血栓(根据MR的弥散加权图像,即MR-DWI阳性进行判断)的危险因素,以及MR-DWI阳性,即DWI(+)与SIC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韩国Yonsei医学院Severance医院影像科的Byung Moon Ki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9日的Stroke杂志上。研

Stroke:研究发现西欧国家近几十年来脑卒中死亡率下降而发病率增高

在西欧,过去几十年里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显着下降。年龄性别特异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发病后30天病死率和住院后1年死亡率是用来描述新千年里缺血性卒中死亡率改变趋势的重要指标。为了检验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之间的匹配情况,荷兰乌德勒支医学中心Julius生命科学和初级救护中心的IloncaVaartje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4日的Stroke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