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C 2023:角膜塑形近视控制机理新观点

2023-04-16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目前,对于近视的成因的共识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主要的理论包括调节滞后理论、周边离焦理论、神经递质理论和巩膜缺氧理论。

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人们也开始关注近视的病理生理学和机制。在414日~16日,2023第二十二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和2023第二十二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COOC 2023)隆重召开。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荣誉临床副教授段昌敏教授在COOC 2023会议上带来了角膜塑形近视控制机理新观点。本文梳理重点内容,以分享各位同道。

目前,对于近视的成因的共识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主要的理论包括调节滞后理论、周边离焦理论、神经递质理论和巩膜缺氧理论。

调节滞后理论:调节滞后使得眼睛不能准确对焦,物体焦点落到视网膜后放形成远视性离焦,引发近视。

周边离焦理论:出现近视之后,眼睛看远出现模糊不清,需要配戴眼镜进行矫正,让模糊的影响重新回到视网膜上面。

神经递质理论:神经递质是在感受器、肌细胞及神经元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机体内生分子。多相研究表明,多巴胺(DA)、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血管活性肠肽(VIP)等神经递质均与近视的形成于发展高度有关。

巩膜缺氧理论:脉络膜变薄和血流量减少,缺氧导致巩膜变薄,眼轴增长。

角膜塑形与周边离焦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在近轴区的近视离焦减缓眼轴增长。距黄斑中心20度之外的离焦不显示近视控制作用。

周边视网膜离焦分析,视网膜对称至距中央1520度,之外非对称。ERG测量指处距中央1524度反应性高。鼻颞侧方向具有最高反应性,塑形可导致高阶像差增加,也会导致脉络膜厚度与血流的改变。

眼球的生长反应取决于接收到的光学信号,且眼球的生长反应是局部的。眼球的生长主要受周边视网膜的调控,眼球生长反应直接与光学信号影响的区域,朝向和强度相关。

多焦软镜近视控制作用机理探讨

早期的周边离焦动物试验使用双焦软镜,多焦软镜近视控制作用得到肯定。多焦软镜设计原理同老视多焦同步视觉。近视作用可能与调节及慧差有关。

视网膜信号竞争理论

当两眼注视视界圆上Panum空间内的物体时,如两物像完全一致则被知觉为一个印象。如二物像轮廓大致相似,但细节不同,可以重合成具有二者特点的综合印象。但如二物像在外形上有极大差异无法融合成一个时,将出现二像交互出现的现彖,其被称为视网膜竞争。

多项报道显示,偏位组显示眼轴增长减缓。联合应用方案:一般指塑形+低浓度阿托品;多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组眼周增长没有区别。塑形部分矫正高度近视,加低度数框架有显著近视控制效果。

小结

角膜塑形证明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方法之一。角膜塑形近视防控的机理探讨不断发展,通过了解新进展,掌握动态,合理应用于临床。未来,中国近视防控前景光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角膜塑形术的临床风险防控指南(2017)

角膜塑形术是应用角膜塑形镜进行屈光矫正的过程和方法,能够暂时性降低角膜中央区屈光力,减小近视屈光度数,从而提高裸眼视力的屈光矫正方法,部分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尽管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文献报道均证明了角膜塑形术总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以过夜配戴镜片为主要矫正方式及其镜片的逆几何设计使角膜塑形镜引起并发症的概率比配戴其他接触镜要高。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指南,针对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