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中耳乳突炎

2022-10-04 放射沙龙 放射沙龙

胆脂瘤型中耳炎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中耳发炎长期流脓,鼓膜受脓液腐蚀、穿孔,外耳道表皮易沿穿孔部位进入中耳腔及乳突腔。

病例

男,7岁,因“右耳反复疼痛两月伴流脓一次”入院。

HRCT表现

右侧外耳道见结节样密度增高影,右侧中耳、鼓室窦及乳突小房密度增高,右侧中耳、鼓室扩大,与乳突小房分界欠清,右侧乳突局部骨壁变薄、吸收,右侧听小骨结构不完整。左侧中耳、鼓室窦和乳突小房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左侧听小骨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内听道无明显异常改变。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内见密度增高影。

病理

右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型)

概述

胆脂瘤型中耳炎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中耳发炎长期流脓,鼓膜受脓液腐蚀、穿孔,外耳道表皮易沿穿孔部位进入中耳腔及乳突腔。其上皮层角化,反复脱落、积累、压迫周围骨质,使之吸收形成空腔。且细菌繁殖产生乳酸,进一步腐蚀周围骨质,导致炎症扩散。作为好发部位的左右中耳和乳突,随着胆脂瘤体的增大,压力加大,一旦骨壁穿破,脓液和细菌即可经此而进入颅内,发生看过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

临床表现

1.可无症状

不伴感染的胆脂瘤早期可无症状。

2.耳流脓

不伴感染的中耳胆脂瘤可无耳溢液。伴化脓性中耳炎者可有耳流脓,且持续不停,脓量多少不等,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伴有肉芽者,脓内可带血。

3.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可能是不伴感染的胆脂瘤的唯一主诉,早期多为传导性聋,程度轻重不等。上鼓室内小胆脂瘤,听力可基本正常。即使听骨部分遭到破坏,但因胆脂瘤可作为听骨间的传声桥梁,听力损失也可不甚严重。病变累及耳蜗时,耳聋呈混合性。严重者可为全聋。

4.耳鸣

多因耳蜗受累之故。

影像学表现

1.最常见影像学表现为中耳腔内的软组织团块影和周围相邻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边缘光滑,有硬化边,可有“鸡蛋壳”征。鼓室、鼓窦内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团块影为胆脂瘤的直接征象,多为团块状,以上鼓室、鼓窦为主,少数可合并外耳道软组织影,由于HRCT扫描的密度分辨率不高,CT不能鉴别胆脂瘤混杂的肉芽肿和脓性积液。

2.听小骨破坏、移位是胆脂瘤的常见征象,以锤、砧骨为主,且多数破坏较重,由于胆脂瘤的压迫,听小骨常发生移位、脱位。

3.骨壁破坏:盾板骨是外耳道上后壁与上鼓室外壁所形成的锐角骨嵴,容易且较早发生骨质破坏,因此,盾板骨的吸收、破坏是诊断早期胆脂瘤的重要征象。随着胆脂瘤的增大并压迫周围的骨质,以及瘤体囊壁上皮和肉芽组织分泌的胶原酶的溶骨作用,使听小骨受推移、破坏,室腔扩大。有的骨质破坏可涉及脑板、乙状窦壁、水平半规管或乳突外板皮质骨,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当发现乙状窦板、鼓室天盖破坏时应警惕颅内并发症可能,需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

鉴别诊断

1.肉芽肿型中耳炎

骨质破坏不明显,范围小,少有面神经管和半规管破坏。软组织影多呈片状,听小骨破坏少见,鼓窦腔多无明显扩大及骨质硬化环,乳突气化大多为板障型,增强后肉芽组织有强化,而胆脂瘤无强化。但早期无骨质破坏的小胆脂瘤与肉芽肿型中耳炎难以鉴别。

2. 单纯型中耳炎

乳突为气化型或板障型,病灶弥散分布,无骨质破坏。

3. 中耳结核

骨破坏较广泛,可形成死骨。骨破坏边缘无硬化边。临床病史有助于鉴别诊断。

4. 中耳肿瘤

(1)中耳恶性肿瘤,较少见,临床以中耳乳突癌为主。表现中耳内异常软组织影及骨破坏,肿瘤突破颞骨向周围组织侵犯征象,但听骨破坏较少见,骨质破坏区无骨质硬化,增强扫描中耳软组织灶多有强化表现。(2)鼓室球瘤,表现为中耳内软组织密度影,鼓室外突明显,听小骨无破坏,CT值一般较胆脂瘤高,增强扫描病灶多有明显强化表现,临床上出现波动性耳鸣可与胆脂瘤鉴别。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