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如何防范运动相关心血管意外?来自中国专家共识的推荐

2022-09-21 心希望快迅 心希望快迅

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但高强度的运动也可能使心原性猝死(SCD)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导语

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但高强度的运动也可能使心原性猝死(SCD)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对于初始参加运动训练、准备提升运动等级或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运动前的医学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分层非常重要。

为向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运动相关专业机构等提供一套指导群众运动爱好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技术指南,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制定了《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制定的背景

体力活动有益健康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1 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欧美国家针对普通人群制定了体力活动的指导建议和指南,提示不同人群应遵从不同的流程和方案。因此结合国内实际,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相关共识十分必要。

运动对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并不满足于日常体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高强度的运动及运动赛事中来。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国内运动中猝死相关事件时有发生,竞技性运动员在进行耐力型比赛中,SCD发生率可达0.4/10万~3.3/10万。因此为了更好地识别出猝死风险高的运动参与者,进行运动前的心血管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进行运动相关心血管健康风险分层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共识》推荐将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两个层级。

运动相关危险分层主要依据的变量包括以下11项,其中核心变量4项,非核心变量7项,见表1。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即为低风险状态;存在有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项以上非核心变量即为高风险状态。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项目及流程

运动相关心血管 风险评估是指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或运动过程中,为了筛查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避免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所进行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

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4个方面进行。各检查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力,见表2。

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筛查流程,见图1。

低风险人群,不需要特殊评估,如果自我评估意愿强烈,可进行初级评估。对于高风险人群,直接进入初级评估。

初级评估主要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症状需要特别关注与心脏、肾脏、代谢疾病有关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憋气、头晕或晕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心悸、间歇性跛行、心脏杂音和难以解释的乏力。病史采集中,需要关注SCD的家族史。对怀疑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ECG和ECHO检查。

在中级评估中,CPET检查是核心,CPET检查确定体能状态及进一步评估。CPET可以真实测得摄氧量和代谢当量,并寻找运动强度安全阈值。CPET检查异常者,如最大摄氧量低于20 ml/(kg·min)、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运动中心率上升缓慢或不升或下降、运动中血压不升或下降、运动血压反应过度、运动中心律失常加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等,给予运动警告,需要进入专业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医疗诊治及运动指导建议。

当高级评估结果为阴性时,对于既往无运动习惯的人群,从低-中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老年人需要更加缓慢。一般在运动计划开始的4~6周中,逐步延长单次训练时长。当规律锻炼至少1个月后,逐渐增加运动的频次、强度、时间,以达到推荐的个体化运动强度及运动量。

运动时心血管健康风险的监测和紧急措施

1监测方法和手段

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共识》建议至医疗机构进行运动训练,直至风险降级;对于低-中危心血管疾病人群,可以进行居家训练。对于居家锻炼的人群,可以考虑佩戴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包括腕率表、心率带等。

2紧急情况的类型、判断方法和应对措施

运动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SCD。一旦出现了SCD,需要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运动场所应急响应处理流程,见图2。

美国每年大约有40万心脏骤停病例,抢救成功率约为10%,而在中国,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群高达55万,但抢救成功率不到1%。这是因为我国90%左右的猝死都发生在医院外,而大众的急救知识普及还远远不够,因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还是运动前进行专业评估,早期识别风险并干预。

总结

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效应,应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必要时应该进行医学评估。

初始运动、出现新发症状,或拟提升运动强度的人群,《共识》推荐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及进入相应的评估流程。可穿戴式装备有助于自我监控风险。应在相关运动场所构建适当的应急响应系统以及合理的急救流程,为运动参与者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 

《共识》的发布让群众运动爱好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有据可依,也将更好地推广该风险分层和筛查流程,使更多的群众运动爱好者受益,助力健康中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