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2022-11-16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该研究证实“走出非洲”过程中“瓶颈效应”造成的有害突变累计是后续迁徙和取代其他地区当地谱系的原因。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Daniel Falush团队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peated out-of-Africa expansio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riven by replacement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多次新的幽门螺杆菌非洲谱系“走出非洲”,并逐渐取代欧洲、中东当地谱系的独特进化历史。该研究证实“走出非洲”过程中“瓶颈效应”造成的有害突变累计是后续迁徙和取代其他地区当地谱系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内的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颇高的细菌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并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以往研究通常认为幽门螺杆菌与其宿主人类具有颇为相似的进化历史,在人类祖先5万年前通过一次“走出非洲”事件被传播至世界各地。

该研究分析来自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序列,发现至少存在三次独立的“走出非洲”事件。研究进一步表明,在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的情况下,与非洲菌株相比,欧亚菌株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证明了最初迁徙出非洲后对于细菌适应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杂合体的欧洲菌株缺乏亚洲血统(ancestry),表明了后续基因融合过程中这部分血统被取代。

研究表明,尽管幽门螺杆菌依赖人类传播,但其DNA与人类DNA的传播模式不同。该研究证明重要种群事件(如“走出非洲”)影响细菌适应性以及种群动态变化模式。

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关么?

这些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在COM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没有作用。但仍旧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调查幽门螺杆菌在COME的发病机制中是否有作用。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10个真相!不治也能自愈?

都2022年了,还在纠结要不要杀幽门螺杆菌,转发此篇,患者心服口服。

Gut Liver:以替戈拉生为主的三联疗法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已感染了全球近 50% 的人口;自 1983 年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以来,许多研究报告称这种微生物是慢性胃炎和胃癌的主要病理因素。1994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归类为明

早发现早治疗!全家染幽门螺杆菌父亲查出胃早癌

山东济南一36岁男子体检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经检测其他家庭成员4人均已感染。

UEGW 2022 :早期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胃肠道溃疡出血率

幽门螺旋杆菌,习惯性称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体带有2-6根鞭毛,是唯一能够在胃的强酸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细菌,居于胃粘膜下和胃粘膜上皮之间,能活跃的侵入黏膜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