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内分泌代谢领域热点与启示

2012-04-10 段梦 国际糖尿病网

  回首2011年,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有许多值得庆贺的事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高票当选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由陈家伦教授主编的最新专业巨著《临床内分泌学》出版,此外还有声势浩大、颇有中国特色的蓝光行动,以及糖尿病治疗各项指南的出台与推广??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已与世界同步,并跻身国际舞台。   21世纪是内分泌代谢

  回首2011年,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有许多值得庆贺的事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高票当选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由陈家伦教授主编的最新专业巨著《临床内分泌学》出版,此外还有声势浩大、颇有中国特色的蓝光行动,以及糖尿病治疗各项指南的出台与推广??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已与世界同步,并跻身国际舞台。

  21世纪是内分泌代谢领域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不断深入,热点不断涌现,内分泌代谢医师、研究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使我们的医疗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增大,但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特殊性、流行性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提醒我们任重而道远。在认识、治疗疾病时,我们更需要在理念上去知晓, 在行动上去干预,减少疾病造成的健康危害与社会影响。内分泌医师既要担当医者, 又要担当教育者与健康理念的先行者。

作者简介
曲伸,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专业委员会会员,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华内科年鉴》内分泌专业专业编委。

  食品环境内分泌因素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日趋重要

  2010年杨文英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结果为全社会和医务工作者敲响了警种,同时也使我们深思:为什么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却不断上升、愈演愈烈?这是由于患者的不配合,医生的不作为,还是社会的不重视?其实,这只是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影响的一个缩影而已。

  环境内分泌因素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而糖尿病发病的地区和种族差异从最初的生物学影响向环境差异转变,换言之,糖尿病发生与环境的相关性已经超越了基因易感性的影响。2010年ADA将Kelly West奖授予哈佛大学研究系统流行病学的Frank Hu教授,次年将Banting 奖授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Barbara E. Corkey 教授,充分证明了业内人士对他们的认可及食品、生活方式和环境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影响的重要性。Frank Hu教授提出早年营养不良与出生后的营养过剩、生活方式及行为对糖尿病发生具有系统流行病学影响,Barbara教授则长期致力于研究食品的营养成分改变和食品添加剂对代谢疾病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政府和民众对食品、环境也越来越关注,监督的力度也在增大。2011年底在舆论的呼吁与民众的质疑声中,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空气PM2.5颗粒浓度这一指标备受关注,成为网络热点和人大议题。其实早在数年前,欧洲科学家就对空气漂浮物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空气漂浮物的增加可导致糖尿病发病率的明显增加。目前,还有许多与代谢性疾病明显相关的因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水质、地质的改变,工作与生活空间的减少,工作压力与社会负担的加重,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

  选择性胰岛素抵抗与中枢性胰岛素抵抗

  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重复着“盲人摸象”的故事,对糖尿病的认识由此得以不断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胰岛素抵抗”概念的提出,到2010年ADA年会“选择性胰岛素抵抗”专题讨论;从“慢性低度炎症对糖尿病的影响”理论,到2011年第93届美国内分泌年会上提出的“中枢性炎症”及2011年西班牙糖尿病峰会上提出的“中枢性胰岛素抵抗早期发生”理论,我们在不断地归纳总结“大象”的特点与本质,我们已经摸到了“象鼻子”,但还没有完全读懂它。选择性胰岛素抵抗理论部分地解释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及特点,也揭示出无选择性PPARγ激动剂的软肋;中枢性胰岛素抵抗和中枢性炎症的早期发生解释了血糖的波动与治疗的不对称性;以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为代表的脑内吞噬细胞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为中枢性降糖药的研发提供了依据。2011年ADA 科学奖得主美国辛辛那提糖尿病和肥胖中心Matthias Tschoep 教授长期致力于胃肠激素及其中枢效应的研究,他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在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组织、多器官、多因素相关, 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调个体化治疗、协同治疗、综合治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降糖药物将会面世。

  糖尿病大血管疾病及并发症治疗的再思考

  近期完成的DPP研究再次揭示出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性: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防止51%糖尿病的发生,远远高于二甲双胍的药物预防效果。UKPDS经典研究与多项国际临床研究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对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使我们逐渐达成共识:糖尿病不单纯是血糖的问题,而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治疗、长期治疗是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现代的糖尿病治疗理念需要从预防做起,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诱因以及伴发疾病,根据发病的特点、病程、器官功能等进行联合、综合治疗。同时,糖尿病的治疗团队需要糖尿病教育者、营养学家、运动理疗师、心理治疗师以及临床各科医师等共同协作。其中,宣教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节约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如广大民众和决策层能充分认识到宣教的重要性,那么医疗费用将会大大降低,医疗制度的改革也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糖尿病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对糖尿病发病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并非以往认为的单单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问题,而低度慢性炎症、消化道内分泌失衡及菌群失调、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失调都参与其中。针对消化道内分泌失衡的GLP-1受体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已彰显其价值,棕色脂肪组织、中枢诱导与干细胞治疗正引起人们的关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的临床应用正在接受时间的考验,葡萄糖激酶(glucorinase, GCK)激动剂及抗炎、抗氧化药物的开发应用也在验证着低度炎症理论的临床价值。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新的治疗靶点和针对性药物的不断涌现。

  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等代谢异常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断关注。随着肥胖治疗药物的不断退市,肥胖治疗似乎进入了死胡同,但我们从未放弃对它的研究,从最初的BMI、腰围、腹内脂肪发展到现在对颈围、肌内脂肪、骨髓内脂肪、上部量脂肪与下部量脂肪的探讨,肥胖的原因将越来越明了,良性肥胖与炎性肥胖的差异也将逐渐得到认可。同样地,随着选择性胰岛素抵抗与中枢性胰岛素抵抗理论被认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鸡与蛋之争也将水落石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82117, encodeId=ce85168211eb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4d031e807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分泌#</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1780, encryptionId=d4d031e8074, topicName=分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da227938338, createdName=gwc392, createdTime=Wed Dec 26 08:43:00 CST 2012, time=2012-12-2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2-12-26 gwc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