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4-05-16 生殖医学论坛 生殖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拟采用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生活质量量表(I-QoL)问卷等观察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集的3 572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I-QoL)评分显著升高 [(67.34±7.18)分 vs. (56.82±6.27)分,P<0.05],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总得分[(69.50±15.40)分 vs. (64.90±16.30)分]、治疗后快肌收缩时间[(0.39±0.20)s vs. (0.42±0.30)s]、放松时间[(0.50±0.40)s vs. (0.58±0.60)s]、治疗后慢肌变异系数[(0.22±0.23) vs. (0.34±0.54)]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高龄患者(≥35岁)较低龄患者(<35岁)快肌收缩时间减少4%,低龄患者快肌放松时间较高龄患者降低1.5%;西部地区患者较东部地区患者快肌收缩时间减少0.7%、快肌放松时间降低5.2%,但这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I-QoL、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总得分、快肌收缩时间、快肌放松时间、慢肌稳定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电刺激生物反馈可改善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部分指标,促进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是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类型。一项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尿失禁患病率为68.69%,盆腔器官脱垂患病率为62.25%;另有资料显示,症状性盆腔器官脱垂患病率仅为9.6%。妊娠及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的发生密切相关。

妊娠期,激素及内环境剧烈变化,盆底肌肉、结缔组织等支持功能下降,阴道分娩可能会引起盆底肌去神经支配,阴部神经受损,膀胱颈活动增加、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加,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电刺激生物反馈作为重要的产后盆底康复手段,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一定临床研究证实,但目前针对大样本量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较缺乏。

本研究拟采用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生活质量量表(I-QoL)问卷等观察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效果。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集的3 57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压力性尿失禁1 218例、盆腔器官脱垂1 474例、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880例。

纳入标准:(1)足月单胎妊娠产妇,妊娠期间未出现合并症;(2)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POP-Q)I度、II度;(3)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压力性尿失禁定义,且参考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尿失禁主观分度轻度及中度;(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有盆腔手术史;POP-Q评估Ⅱ度以上;急性尿路感染;表面肌电信号(sEMG参数)缺失。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无需伦理审核,已告知患者获取数据仅用于临床科研,且对所有患者信息保密。

二、研究方法

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采用澜渟盆底康复治疗仪(型号T20;南京麦豆健康科技)。所采用设备为一款家用设备,阴式探头,电刺激频率30~50 Hz,脉宽200~400 μs,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到明显收缩且无法再增加电流,同时无疼痛感为标准。根据盆底康复治疗仪语音进行生物反馈,指导患者正确盆底肌收缩与放松。电刺激治疗20 min,生物反馈10 min,每周3次,持续5周(共完成15次治疗)。

2.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采用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方法,评估盆底肌肉状态,包含指标分别为前静息阶段肌电值、变异性、得分;快肌阶段肌电最大值、收缩时间、放松时间、得分;慢肌阶段肌电平均值、变异性、得分;耐力阶段肌电平均值、稳定性、得分;后静息阶段肌电值、变异性、得分。

3.症状评估: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我们采用了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该量表综合考虑了患者在社交、行为和心理层面的影响。具体而言,该量表包括3个部分:社交活动限制(8个问题)、行为限制(5个问题)和心理影响(9个问题),总计22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得分范围为1~5分,整个量表的总分范围为22~110分。在这种评分体系中,分数越高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4.观察/分析指标:患者一般资料(年龄、体重、盆腔功能障碍类别及病程等);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以及相关治疗效果的年龄(≥35岁、<35岁)、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分层分析。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组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效果及其年龄和地区的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

本回顾性研究共收集了3 57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1 218例、盆腔器官脱垂1474例、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880例。其中,压力性尿失禁轻度1 138例、中度960例;盆腔器官脱垂采用POP-Q方法I度1 684例、II度670例。

患者平均年龄(33.5±8.6)岁;体重45~65 kg,平均体重(56.29±7.83)kg;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12±1.58)个月。

二、电刺激生物反馈临床效果评价

1.生活质量评分:3572例患者治疗后I-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67.34±7.18) 分 vs. (56.82±6.27)分,P<0.05] 。

2.盆底表面肌电Glazer得分:3 572例患者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总得分及各具体指标得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表1)

图片

(表1)

三、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标比较

3572例患者治疗后快肌收缩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0.39±0.20)s vs. (0.42±0.30)s,P<0.05],快肌放松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0.50±0.40)s vs. (0.58±0.60)s,P<0.05],慢肌变异性系数显著低于治疗前[(0.22±0.23) vs. (0.34±0.54),P<0.05]。其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图片

(表2)

四、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患者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指标比较

1.按年龄分层分析:3 572例患者根据祁静等的研究划分为高龄(≥35岁)和低龄(<35岁)组。其中高龄组1 487例,低龄2085例。

治疗前高、低龄组间快肌收缩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41±0.32)s vs. (0.43±0.30)s,P>0.05];治疗后高、低龄组快肌收缩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高龄组低于低龄组[(0.38±0.25)s vs. (0.40±0.28)s],高龄组快肌收缩时间较低龄组降低了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前高、低龄组间快肌放松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57±0.21)s vs. (0.58±0.20)s,P>0.05];治疗后高、低龄组快肌收缩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低龄患者快肌放松时间较高龄患者降低1.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1)。其他各项指标高龄与低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片

(图1)

2.按地区分层分析:3572例患者按照国家统计局2003年发布的划分标准进行区域划分,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907例,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874例,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791例。

治疗后东部、中部和西部患者的快肌收缩时间和放松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组间快肌收缩时间[(0.42±0.27)s、(0.43±0.31)s、 (0.42±0.29)s]、快肌放松时间[(0.58±0.40)s、(0.59±0.38)s、(0.56±0.41)s],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患者快肌收缩时间、快肌放松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治疗后,西部患者快肌收缩时间、快肌放松时间均低于东部、中部患者,西部快肌收缩时间较东部患者降低0.7%,较中部患者降低0.2%;快肌放松时间较东部患者降低5.2%,较中部患者降低0.4%,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图2)。西部患者快肌募集速度趋向于较东部、中部快,放松时间较东部、中部短,提示西部患者盆底肌有更好的快肌收缩和放松功能。其他各项指标在不同区域患者间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片

(图2)

讨  论

既往临床资料显示,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而言,盆底肌群通过主动锻炼或者被动刺激提高肌肉张力、弹性回缩力和稳定性,改善盆底支撑和括约功能,因此,盆底康复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女性盆底肌功能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基本功能体现,其中动态下的盆底肌主要对肌群附近器官起收缩支持功能和括约功能,并协调保持生理功能,但如果动态下盆底肌收缩支持和括约功能异常,易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对动态下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下的盆底肌肌群是重要的生理指标,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过程中应关注动态变化,以充分反映患者盆底肌群情况。

随着治疗方法的精进和临床研究的增多,较多研究表明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后,运动状态下的盆底肌肌群评估结果为正向,盆底肌功能有显著改善,本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肌群募集速度和放松程度均得到了改善。

静息状态主要是慢肌纤维(即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慢肌对肌群附近的器官起支撑作用,并协调维持盆腔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犹如“吊床”的盆底肌肌群等盆底支持结构支撑着各种脏器,其稳定性不言而喻。评估学界已有成熟的稳定性评估手法,临床常用的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法为评估盆底肌稳定性提供了参考依据,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流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及实践中。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与盆底肌力的相关性已得到广泛证实。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作为定量盆底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已证实在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陈娟等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探讨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改良牛津肌力分级和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的特征,结果提示,两者结果一致,认为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可以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定量盆底功能评估。

Botelho等2013年研究了盆底肌肉的手诊与盆底表面肌电的相关性,该研究共纳入307名女性,结果提示表面肌电图的盆底肌肉收缩力和改良牛津肌力法测量的盆底肌肉收缩力之间存在相关性。

此外,卓芸巧等在一项关于盆腔器官脱垂的肌电生理特征分析临床研究发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普遍存在肌电指标异常,且与年龄、绝经年限、产次、体质量指数(BMI)等有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盆底表面肌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盆底肌力的水平。

本研究基于临床实践,参照Glazer评估方法,重点关注盆底肌总体得分情况和各肌电指标,并通过后台算法将肌电参数转换为肌电的评分,结果表明,经过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各指标得分、总得分,快肌收缩时间、放松时间以及慢肌稳定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

此外,生活质量评估量表(I-QoL)结果提示,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提示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改善。由此可以得出,盆底表面肌电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强有力的客观量化依据,同时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帮助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现精准治疗。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经过盆底康复可使盆底肌群状况得以改善,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提升了生活质量。一项以15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盆底肌肉锻炼还是给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均能够使盆底表面评估指标得到改善,减少漏尿量,恢复盆底肌力,从而促进盆底功能康复。另有研究显示,电刺激生物反馈能够提升产后患者盆底肌肌力,改善尿失禁和脱垂症状,同时促进身心健康。

年龄是盆底功能变化的一大诱因。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分层分析。本研究中低龄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肌肉放松程度改善效果趋向于优于高龄患者,这可能与低龄患者对盆底肌病症的认知不足,患病后心理负担重、依从性差有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因此,在盆底肌临床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要关注低龄患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产后盆底康复讲解,并配合适当的引导。

地区差异导致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差异是影响女性生育后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按照东、中、西部划分进行分地区盆底功能改善效果的评估,旨在为目前仅有某地区或者某种地理环境特征下的盆底肌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学界认为,女性生育后身心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女性综合健康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患者在盆底表面肌电评估部分指标方面的改善甚至优于健康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较高的东中部地区,这可能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高海拔、缺氧的西部地区使患者生育产程长,盆底肌肌肉筋膜和韧带损伤严重并伴随其他因素间接损伤,电刺激生物反馈的干预效果更佳。因此,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地区差异,优化治疗方案,针对性改善不同地区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综上所述,电刺激生物反馈可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有积极的作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盆底肌状态得到改善,肌肉的募集速度加快、肌肉放松能力提高,慢肌肌肉稳定性增强。此外,年龄和地区在盆底功能康复效果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亟需在产后早期制定较为针对性的盆底康复措施,促进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并推动临床推广。

文章来源:

刘盼,李海燕,张庆.电刺激生物反馈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生殖医学杂志,2024,33(4):452-45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4932, encodeId=35aa22049327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aab11452e4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电刺激生物反馈#</a> <a href='/topic/show?id=a3dc1145281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产后盆底功能康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4528, encryptionId=a3dc11452812, topicName=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TopicDto(id=114527, encryptionId=5aab11452e41, topicName=电刺激生物反馈)],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May 15 22:42:36 CST 2024, time=2024-05-1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