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药物的分类汇总

2023-09-02 海思医疗 海思医疗 发表于上海

抗栓药物根据药理作用不同可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

抗栓药物根据药理作用不同可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

抗凝血药物

非口服抗凝血药物

非口服抗凝血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及其衍生物、直接凝血酶Ⅱa抑制剂等。

肝素及其衍生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本类药物自身没有内在的抗凝活性,它们通过和抗凝血酶特异地结合发挥抗凝活性。肝素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大小决定了其对不同凝血蛋白活性抑制能力的强弱,分子量越大,对抗凝血酶-凝血蛋白复合物的覆盖越完全,抑制凝血蛋白的范围越广;分子量越小,抑制的凝血蛋白种类相对越单一。

直接凝血酶Ⅱa抑制剂临床常用的有比伐卢定、地西卢定以及阿加曲班。

口服抗凝血药物

口服抗凝血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两大类。

以维生素K拮抗剂为代表的传统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双香豆素类(华法林)和茚二酮类,茚二酮类的抗凝作用与双香豆素类相同,但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临床已少有应用。这类药物作用于多个靶点,如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而以非维生素K拮抗剂为主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针对血栓形成过程中的2个重要靶点——凝血因子Ⅹa和凝血酶Ⅱa。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从而影响动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按其机制可分为: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lucose 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及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临床上常用的TXA2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

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按作用特点可分为不可逆和可逆两种类型。不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含有噻吩并吡啶结构,通常为前药,需要在体内经肝脏代谢为活性代谢物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代表药物有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氯匹定。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可直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代表药物有替格瑞洛、坎格瑞洛、伊诺格雷。

临床常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沙格雷酯,对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的5-羟色胺受体具有特异性拮抗作用,因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管收缩的作用。

沃拉帕沙(vorapaxar)作为第一代凝血酶受体拮抗剂,是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用于伴有心梗史或周围动脉疾病的患者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 

溶栓药物

第一代溶栓药

第一代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为细菌、组织或尿液中的提取物。链激酶为非选择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剂,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具有酶活性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能裂解其他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肽键,导致纤溶酶激活,从而溶解血栓。

第二代溶栓药

阿替普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蛋白,由一些组织包括内皮细胞产生。其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

第三代溶栓药

瑞替普酶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合成的全新的重组单链非糖基化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机制与阿替普酶类似。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当抗栓药物遇到脑出血,教你从容以对!

文献报道12-14%脑实质出血与抗凝药物有关,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其脑出血发生率增加5倍,一旦发生脑出血其3个月的死亡率将增加1倍。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那么,当抗栓药物遇到脑出血,我们该如何处理。

阿司匹林仍是抗栓“基石”

根据研究者最新发布的消息,由加拿大独立研究机构组织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COMPASS研究,因研究中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令患者获益显着而提前终止。尽管目前详细研究结果并未公布,但不少人都在关心,表现优异的新型抗凝药物是否将会取代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阿司匹林?据了解,该研究旨在探讨联合应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或单用利伐沙班,是否能够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显着地降低冠心病或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终点

JAMA:抗栓药物使用增加带来的意外伤害: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与抗栓药物使用增加是否相关呢?2017年2月,发表在《JAMA》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丹麦,抗栓药物使用和较高的硬膜下血肿风险相关;VKA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导致硬膜下血肿发生的风险最高。重要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在何种程度上与抗栓药物使用增加相关仍不清楚。目的:考察抗栓药物使用与硬膜下血肿风险之间的关联,并在普通人群中考察硬膜下血肿发病率和抗栓药物使用的趋

2018 ACS指南:抗栓药物围术期管理

2018年8月,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发布了抗栓药物围术期管理指南,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疾病治疗的不断进展增加了普通外科手术的复杂因素,大约有1/10的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患者在围术期的管理提出指导建议。

2018 APAGE/APSDE实践指南:服用抗栓药物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内镜检查的管理

2018年1月,亚太地区胃肠病学协会(APAGE)联合亚太消化内镜学会(APSDE)发布了服用抗栓药物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内镜检查的管理指南。指南主要目的是辅助临床医生管理服用抗栓药物接受急诊和择期内镜检查的患者。

专家共识:冠心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共患的药物治疗

心脑(非心源性、心源性)共患者为超高危人群,治疗最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再发,同时减轻心绞痛和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