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病例】桥小脑角内淋巴囊肿瘤经典病例及诊治要点

2023-09-25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本次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安风仙老师为大家带来桥小脑角内淋巴囊肿瘤病例及诊断要点分享。

病例资料

男性,43岁,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侧听力下降,伴间断耳鸣,无恶心呕吐,无口角流涎,无闭目困难,无行走不稳,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肢体抽搐,无二便障碍,未系统诊疗。

近1月来,患者出现行走不稳,2周前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到莘县XX医院就诊,行颅脑CT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脑积水,后到莘县X医院就诊,行颅脑MR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脑积水。

10余天前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行颅脑MRI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以“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差,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

专科检查

神志清,精神差,对答切题,双侧瞳孔圆形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可。粗测左侧听力明显减退,双鼻腔及双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5级,左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行走不稳,双侧Babinski征(-)。

辅助检查

颅脑CT(莘县XX医院):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脑积水。

颅脑MRI(莘县X医院):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脑积水。

颅脑MRI(聊城市人民医院):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

大体特征

(肿瘤)灰白灰红不规则组织多块,总体积6*4*2cm,切面灰红质软,局部海绵样。

病理形态镜下表现

图片

图1.低倍镜下肿瘤无边界,可见大小不一囊腔结构

图片

图2.腺样结构,类似甲状腺滤泡,腔内较多嗜酸性胶质样物质

图片

图3.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结构,乳头表面为胞浆透明的单层上皮

图片

图4.囊状结构,内衬丰富嗜酸性胞浆的单层上皮

图片

图5.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细胞呈柱状,胞浆透明/嗜酸,细胞核远离基底,位于中央或偏表面

图片

图6.部分腺腔囊状扩张,细胞呈扁平状

免疫组化

图片

图7.CA9阳性

图片

图8.CK阳性

图片

图9.CKH阳性

图片

图10.Vimentin阳性

图片

图11.PAX8阳性

图片

图12.S-100极个别细胞阳性

图片

图13.GATA3阴性

图片

图14.GFAP阴性

图片

图15.NSE阴性

图片

图16.P504S阴性

图片

图17.KI67低表达

病理诊断

(桥小脑角)内淋巴囊肿瘤

讨论

WHO定义: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ur,ELST)是一种与内淋巴囊/导管相关的上皮性肿瘤,通常与(冯)希-林二氏综合征(VHLS)相关。

ICD-O:8140/3

发病部位:

ELST被认为与内淋巴囊/导管有关。双侧肿瘤几乎总是与VHLS相关。

临床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及眩晕,1/3 患者表现与梅尼埃病症状相似。ELST 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病程长,生长缓慢,早期位于内淋巴囊内,后期破坏岩骨,并延伸到颅后窝进入小脑桥脑角。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是ELST临床诊断的线索。

影像学:

综合评估包括MRI和CT。T1加权MRI显示高强度(高血管)异质性肿块,而CT显示以内淋巴囊为中心的渗透性、破坏性、多房溶解性病变。

流行病学:

来自国际ELST注册处的数据显示,VHLS中的ELSTs发病率占3.6%。在39%的明显散发性ELSTs中发现了VHL种系突变,显示32%的患者是VHLS的最初表现。这些发现支持对所有ELSTs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所有VHLS患者都应进行ELSTs的放射学筛查。ELST好发于成人,发病年龄4-80 岁(平均40.3岁),女性稍多见,男女比约1:1.6。

病因学:

VHL肿瘤抑制基因的种系突变通常在这些患者中检测到,尽管散发性病例可能缺乏这种异常。已经对ELSTs进行了体细胞和种系突变分析,发现了许多VHL突变和等位基因缺失。

发病机制:

VH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肿瘤抑制基因VHL(3p25)的种系突变引起。

大体检查:

肿瘤大小从毫米到100毫米(平均30毫米),老年患者肿瘤更大。肿瘤是无包膜,具有破坏性的病变,伴有骨质侵犯。

组织学特征: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边界,侵犯骨组织。主要排列呈乳头-囊样结构,腺样结构也比较常见,腺腔内较多嗜酸性胶质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样结构。单层排列的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较单一,呈柱状或立方状。瘤细胞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以上、远离细胞基底部,呈圆形、卵圆形,核异型性较小、核仁不明显。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及肿瘤性坏死。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可见出血及胆固醇结晶,局部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变性。

免疫表型:

表达:CKpan、CK7、HIF-1α、EMA、GLUT1、CAIX (膜阳)、PAX-8 (核阳)、Vimentin;不同程度表达:S-100、GFAP;

不表达:TTF-1、TG、PSA、CD10、 P504S、p63、syn、GATA3、RCC。

需要强调的是ELST表达PAX8及vimentin,且形态上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有重叠,相关临床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CD10表达情况是重要的鉴别诊断点。

WHO分类中必要的和理想的诊断标准:

必要标准:内淋巴囊/导管部位,粗/宽的简单的乳头状突起,立方至柱状上皮细胞,胞浆透明或略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粗糙。

理想标准:CKpan、CA9和PAX8阳性;TTF1、GATA3和RCC阴性。

鉴别诊断:

ELST少见,需要与以下几种肿瘤进行鉴别。

  • 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也称颞骨侵袭性乳头状肿瘤,具有侵袭性。重要的鉴别点是其侵袭性较ELST强,乳头结构复杂,缺乏腺样结构且衬覆上皮具有一层完整的基底层细胞。

  • 中耳腺瘤:多局限于中耳,界限相对清楚,不侵犯或较少侵犯骨质。肿瘤细胞多呈腺样、小梁状、管状或实性片状排列,一般不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核染色质呈“胡椒粉”样,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CgA、Syn 多呈阳性,ELST亦可侵犯颈静脉球,两者均可累及后组颅神经,且间质均具有丰富的血管。但颈静脉球瘤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或特征性的“zellballen 型细胞巢”,巢周可见丰富的血管网,缺乏乳头状及囊腺样结构。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CD56、Syn、NSE 均阳性,S-100 支持细胞阳性,CK、EMA 均阴性。

  • 中耳副神经节瘤:肿瘤由主细胞及支持细胞构成,缺乏乳头状结构,弥漫表达 Syn、CHG、CD56,不表达 CKpan、PAX8。

  • 脉络丛乳头状瘤:多见于各个脑室,发生于小脑桥脑角靠近第四脑室开口处少见,虽然 ELST不发生于脑室,但可以浸润至小脑桥脑角。脉络丛乳头状瘤细胞核多排列在细胞基底部,弥漫表达Syn,不表达CA9和PAX8,ELST细胞核多排列在细胞中部以上、远离基底部,不表达 Syn,表达CA9 和 PAX8。

  • 乳头状脑膜瘤:发生于硬脑膜,常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症状。该肿瘤为WHO Ⅲ级,虽有乳头状结构,但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伴地图状坏死。

  • 转移性肿瘤:ELST 需要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列腺腺癌、肺腺癌等肿瘤鉴别,免疫组化 CD10、TTF-1、TG、P504S、PSA、Napsin A 联合应用以及仔细询问病史、全面的检查有助于排除转移性肿瘤。

治疗及预后:

ELS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病程长,生长缓慢,手术切除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因肿瘤发生部位隐匿、解剖部位复杂,难以完整切除,并且肿瘤富含血管,术中容易出血,可以选择分期姑息性肿瘤切除,以期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切除不尽可复发,极少数病例可以发生远处转移。

参考书籍及文献: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ead and Neck. 5th Edition, 2022

2.翟长文,聂洪婷,王纾宜,林岚. 内淋巴囊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

3.毛美玲,刘红刚. 内淋巴囊肿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