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抗凝治疗

2015-09-24 cath 整理 医学论坛网

抗凝治疗最重要,华法林是主力军 房颤中心董建增教授告诉记者,“房颤(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于抗凝治疗也有一个误区,即大众普遍认为的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

抗凝治疗最重要,华法林是主力军

房颤中心董建增教授告诉记者,“房颤(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于抗凝治疗也有一个误区,即大众普遍认为的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对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是无效的,并且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更多:美新版房颤指南:阿司匹林地位下降)

预防血栓并发症是房颤治疗最重要的内容。华法林作为使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凝剂,在房颤栓塞预防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92~2007年美国医保数据分析显示,15年间随着华法林应用率的上升,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由48/1000人年下降至17/1000人年,而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基本维持于2/1000人年,显示了华法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我国华法林的临床应用严重不足,既往资料显示华法林的使用率仅为2%,即使在大医院的住院患者中使用率也只有10%;而在美国,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为60%~70%,欧洲近期的数据表明,抗凝药物使用率达到80%以上;安贞房颤中心的抗凝率已达到50%左右。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的低抗凝治疗率使我国房颤患者暴露于巨大卒中风险之中,直接导致我国成为房颤相关卒中的重灾区。

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望取代华法林

华法林的代谢受基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含有维生素K食物的影响;另外华法林的起效慢,治疗窗口窄,必需常规进行监测并调整剂量保证INR在目标范围内,抗凝不足时卒中风险增加,抗凝过度则出血风险增加。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出血风险的担心,频繁监测INR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上华法林应用严重不足,INR达标率更加有限。临床研究显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仅60-65%的时间内INR控制在2-3之间。

新型抗凝药物(NOAC)的问世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目前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新型口服抗凝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目前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新型抗凝药在房颤卒中预防领域已陆续投入临床使用。临床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或优于华法林,出血并发症(尤其是颅内出血)明显低于华法林。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有望取代华法林成为房颤抗凝的优选药物。(更多:新版ESC房颤指南提升新型口服抗凝药之地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HJ: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大出血率低(XANTUS研究)

●来自4万5千名非瓣膜性患者参加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证实拜瑞妥的出血率低 ●ROCKETAF试验的扩展试验XANTUS结果表明拜瑞妥在高和低风险患者中都提供高效卒中预防效果 ●正在进行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试验两年结果表明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发生形式与ROCKETAF试验一致 两个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分别是XANTUS试验和一项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研究(PMSS),两个试验都表明Xa因子抑制剂拜瑞妥(

全球房颤登记研究公布逾17000名新确诊房颤患者两年研究结果数据

来自Global Anticoagulant Registry in the Field - Atrial Fibrillation(GARFIELD-AF,全球房颤抗凝剂登记研究)的首个两年期研究结果在201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大会(ESC Congress 2015)上公布,揭示在超过17000名新确诊的房颤患者中,全因死亡率最高,远超出中风或大出血的几率。这项研究对第一期和第二期招募

OCC 2015 :李毅刚——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15)今天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行。今天上午举行的继续教育论坛心律失常场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毅刚发表题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中的应用》主题演讲,精彩内容如下: 房颤的患病率与卒中风险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其相关的住院事件占所有心律失常性疾病导致的住院事件的三分之一。据估计,全球罹患房颤的

Int J Cardiol:房颤一线治疗——导管消融 vs 药物治疗(MANTRA-PAF试验)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该病可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且与卒中及致残风险增加有关。房颤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中6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2%,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5%以上。Jens Cosedis Nielsen(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表示,多数临床医生在治疗症状性房颤时会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将导管消融作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备用疗法,那么导管消融能否取代药物疗法治疗而作为一线治疗呢?这项结

BMC Med:喝咖啡并不会增加房颤风险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方式是心房颤动(AF),可导致患者增加中风、心衰和死亡的危险。 既往研究表明,大量饮用咖啡会增加民众房颤的风险。然而,一项近25万人参与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如此关联。所有的研究都是在瑞典或美国展开。第一部分的研究有76475名民众参与,调查他们自1997年以来每日咖啡的饮用量。并对他们随访和追踪,随访长达12年。研究表明,他们的咖啡饮用量平均为3杯/日。近几十年来,

JACC: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的年龄阈值需要改变

亚洲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房颤(AF),“低风险”的风险充血性心脏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之前发生过中风或短暂性缺血发作,血管疾病,65到74岁,女性(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性)或1(对于女性)的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比非亚洲人要高。 本研究假设在CHA2DS2-VASC系统中用于开始口服抗凝剂的(OACS)使用的年龄阈值(65岁)在台湾的AF患者可能比非亚洲人要低。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