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了资讯 2017-05-30

ADV HEALTHC MATER:可快速血管化的水凝胶静电纺纤维支架

糖尿病患者经常面临皮肤创面,尤其是足部创面难以愈合并最终形成糖尿病溃疡的风险,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根据2015年WHO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突破1亿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亦是逐年递增,而如何让创面能够快速愈合并恢复正常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其中,缺损区域周边的血管病变及新生血管减少是导致缺损难愈合的最重要的局部原因之一。随着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机理研究的深入

发布了资讯 2017-05-30

Small:血管微环境模拟芯片,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利器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梗死、中风、甚至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中国和全球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效预防其发生、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和血管微环境息息相关。血管微环境是指由血流动力学刺激以及多种生化刺激组成的复杂的血管内理化环境。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微环境对保持血管正

发布了资讯 2017-05-30

ADV FUNCT MATER:ZIF纳米粒,一种新型金属-有机骨架结构药物递送载体

目前有越来越多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型化工材料被应用于生命科学与药物治疗领域,其中一类被称作“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的物质更是被誉为继沸石及介孔硅之后新一代的功能型材料。MOF以金属为核心、有机物为桥段,相互配位偶联形成巨大框架,从而获得特殊的孔道结构与可观的比表面积,在气体的储存与分离、化学反应的催化、废水杂质的净化、MRI成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Hepatology:王建设团队等找到遗传性胆汁淤积症“新元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肝病科主任王建设教授带领博士丘倚灵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加拿大健康合作计划的资助下,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出生缺陷研究中心邢清和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癌症研究所Victor Ling教授等联手,经多年合作研究,终于找到导致婴儿遗传性胆汁淤积症的一个新致病基因,即“MYO5B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发生。该研究把精确诊断胆汁淤积症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对今后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Small:纳米粒激活的肝仿生血液净化装置

肝功能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可通过体外装置暂时性替代肝脏功能,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代偿肝脏生理功能,使得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基于透析或静电吸附等原理,在清除毒素的同时往往也会清除血液的一些正常组分。纳米粒具有粒径小、可设计等优势,可用于选择性吸附毒素而不显着影响血液的正常组分,在血液净化中有很好的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Adv Mater:基于缝合线的药物持久释放,促进组织修复新策略

有效修复肌腱等结缔组织一直以来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因为肌腱修复过程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而修复后的组织往往很难达到原有的功能水平。在肌腱的修复初期,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直接决定了受损组织的修复程度,因此前几周的修复效果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修复过程并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目前常用的策略是提高修复位置的初始强度,比如增强缝合线的力学强度以及优化受损组织的固定方法。但是这些手段都不能对修复部位中发生的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AMT:高灵敏度基于铂纳米颗粒修饰栅极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应用于生物代谢物检测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截止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2亿人,并有3.16亿糖尿病高危人群。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病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并且重心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传统的依赖于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糖尿病检测方式属于侵入性检测,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会有感染的风险,因此,开发一种便宜的,便于日常使用的非侵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Small:天然干细胞膜伪装的纳米凝胶作为新型纳米药物载体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摧毁外来异物。常规的纳米药物运输载体虽然能够克服传统抗癌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但是同样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纳米载体在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短、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效率低。近些年来,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化学修饰纳米载体的方式,延长纳米载体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然而,化学修饰纳米载体依然无法完全避免免疫反应的发生,仍然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这些都限制了人造纳米药物运输载体在生物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Small:具有肿瘤细胞内双重荧光增强特性的诊疗探针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诊疗一体化已成为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的热点领域,这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在诊疗一体化制剂的开发中,作为生物探针的荧光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传统荧光分子极易光漂白、具有聚集诱淬灭现象,且信噪比较低,这大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浙江大学计剑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双重荧光增强的生物探针。与传统荧光标记方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ADV FUNCT MATER:季铵盐化荧光硅纳米颗粒用于抗菌及革兰氏阴、阳性菌的鉴别

细菌感染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抗生素的发现则在一段时间内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大量耐药细菌不断产生,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杀死这些耐药细菌。因此开发一些新型抗生素,尤其是细菌很难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试剂,对于对抗耐药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鉴别未知细菌的种类,尤其是快速确定细菌的革兰氏阴阳性分类,对于合理选择抗生素至关重要。例如,某些抗生素对大部分革兰氏阳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Small:具有近红外光/pH响应的多功能金纳米球壳包覆的脂质体实现热疗/化疗联合作用

近年来,纳米药物载药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纳米载药系统,因其能提高化疗药物的溶解性、体内滞留时间以及生物利用率,同时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广泛应用在癌症的临床治疗当中。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实现药物的按需可控释放仍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大威教授及其团队首次成功合成出一种金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Adv Sci:磁性阴阳微马达光热“焊接”促进组织伤口愈合

利用光热引发的高温能够降低伤口术后感染的风险,是一种悠久的消炎杀菌方法。近年来,借助光热方法与纳米技术的结合来治疗组织伤口的研究日益增多。光热疗法对愈合有机体的组织损伤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手术缝合、纳米粒子交联等方法,激光治疗具有治疗时间短、组织伤口闭合快、细菌等引起伤口感染的风险小等特点。采用近红外激光辐照组织伤口能够有效促进患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从而加快伤口愈合。基于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微纳

发布了资讯 2017-05-29

Macromol Biosci:如何制备靶向效率更高的纳米药物?

化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药物往往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且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因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有待改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该类技术能有效增加化疗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同时降低其在健康组织器官内的蓄积,最终提高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众多靶向药物递送载体中,聚合物胶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成功的载体之一。聚合物胶束是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药

发布了资讯 2017-05-28

Adv Sci:王宏达研究组揭示癌细胞表面糖基分布规律

糖类分子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份,它参与了细胞多种生理活动,决定着细胞﹣细胞以及细胞﹣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糖基化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肿瘤的发生、恶性转变、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等。由于糖链结构的纷繁复杂、与癌症相关的糖链变化多样、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糖类分子种类众多,因而想要确定与癌变相关的糖类分子整体变化是极其困难的。目前,对于癌症相关糖分子的研究多集中在体外的传统方法检测分析。

发布了资讯 2017-05-28

Small:智能水凝胶薄膜,一种恶性肿瘤血液检测的新方法

生物界面的设计在疾病诊断、生物医药、组织工程等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生物界面设计或着眼于表面化学的调控,或关注于表面拓扑结构的构筑。若将两者相结合则可以显着提高生物界面的性能,比如在纳米结构基底上修饰响应性分子能极大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和释放效率。然而,这样的生物界面往往需要先构筑表面微纳米结构,再进行表面化学修饰;对外界响应主要由化学修饰实现。如何实现表面化学和结构的同时调控成为一个难

共316条页码: 2/22页15条/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