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J Infect Control:糖尿病也能引起艰难梭菌感染?

2018-07-23 张渝婧 SIFIC感染官微

中国某大学附属医院成人患者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调查及一起艰难梭菌感染暴发调查分析

中国某大学附属医院成人患者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调查及一起艰难梭菌感染暴发调查分析

背景

随着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CDAD成为西方的一个重要疾病。在我国, CDAD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东部某大学医院CDAD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地收集2013年8月-2014年4月所有成年住院的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并进行艰难梭菌培养。疑似菌落通过生物化学鉴定卡进行鉴定。确诊的艰难梭菌分离株再检测毒素基因,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分型。同时,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可疑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

结果

本研究从315份去除重复的腹泻样本中分离出45株携带毒素基因的艰难梭菌,分离率为14.29% (45/315)。未发现RT027/ST1型菌株。在消化科发生的CDAD感染暴发,最终发现是由ST35型引起。除了以前报道过的常见危险因素外,研究还发现灌肠和糖尿病是CD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DAD在中国医院并不少见,而由新菌株ST35引起的暴发应当引起重视。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灌肠和糖尿病成为CDAD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1. 调查流程图。  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图2. 不同科室CDAD的分布。 CDAD,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图3. 艰难梭菌的聚类分析及临床特征。  ATCC BAA-1870代表RT027的标准菌株;A+B+, tcdA和tcdB阳性;A-B-, tcdA和tcdB阴性;JS,中国江苏;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RT, 核糖核酸型;*双元毒素阳性。

表1. 暴发菌株的临床特征



ST, 序列型

* 3个菌株都是tcdA和tcdB阳性,二元毒素基因阴性

表2. 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注:数据以数值(%)表示或其他另行说明。多因素分析中空白格代表P>0.05,无统计学意义。—,数据未被用于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CDAD,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I,置信区间;LOS,住院时间;OR,比值比;PPI,质子泵抑制剂。

讨论

在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消化内科发生一起由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暴发,共有三位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同种同源的艰难梭菌菌株(ST35型)。据我们所知,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关于ST35型的感染暴发。虽然在西方国家RT027型经常造成感染暴发,但在国内只有散发的报道。2012年和2013-2014年国内曾分别报道发生两起RT027型的感染暴发,但本研究未发现由RT027型造成的感染。另一方面,国内艰难梭菌主要的流行型为ST37、ST35、和ST54。这3种亚型也是造成欧洲地区CDAD的最常见基因型。

国内自从发现感染暴发,CDAD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其疾病也越发严重。我们应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有文章曾报道厕所和保洁措施是艰难梭菌感染传播主要形式。其他研究也显示医务人员很可能在艰难梭菌传播的环节中扮演着储菌库的角色。幸运的是,针对这一问题现在已有许多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许多临床操作指南都给医务人员、患者和来访者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以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CDAD在国内是一种经常发生但却被忽视的医院相关性感染。艰难梭菌ST35是一种可以引起感染暴发的新的亚型,应引起高度重视。灌肠和糖尿病是新发现的CDA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原始出处:Tang C1, Li Y2, Liu C1, et a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in adult inpatient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China. Am J Infect Control. 2018 Mar;46(3):285-29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41728, encodeId=05131041e2879, content=谢谢MedSci提供最新的资讯,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misszhang, createdTime=Tue Jul 24 02:00:00 CST 2018, time=2018-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3711, encodeId=a031333e110a, content=学习了很有用不错,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oLAjfB7s1ib3IzoRn621JdKCFUI4XvNELcibocrAVU6aUzEVDSaf3rYH08PUYUiagGqxAEhj8g9WqqNvD1CupIpCrmnR2OrqHZh/0, createdBy=7f181365728, createdName=飛歌, createdTime=Tue Jul 24 00:07:58 CST 2018, time=2018-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7-24 misszhang

    谢谢MedSci提供最新的资讯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041728, encodeId=05131041e2879, content=谢谢MedSci提供最新的资讯,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misszhang, createdTime=Tue Jul 24 02:00:00 CST 2018, time=2018-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33711, encodeId=a031333e110a, content=学习了很有用不错,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oLAjfB7s1ib3IzoRn621JdKCFUI4XvNELcibocrAVU6aUzEVDSaf3rYH08PUYUiagGqxAEhj8g9WqqNvD1CupIpCrmnR2OrqHZh/0, createdBy=7f181365728, createdName=飛歌, createdTime=Tue Jul 24 00:07:58 CST 2018, time=2018-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07-24 飛歌

    学习了很有用不错

    0

相关资讯

BMJ:糖尿病患者接受磺脲类二线治疗需警惕心血管及严重低血糖事件

研究发现,磺脲类作为二线糖尿病治疗药物与患者心肌梗死、全因死亡以及严重低血糖风险增加相关。对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原方案基础上添加磺脲类而非直接药物替换可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J Periodontol: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伴随牙周疾病的唾液微生物变化

这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在牙周健康、牙龈炎和牙周炎情况下的唾液微生物变化。通过揭示各组微生物独特的标记来增加对病理情况下口腔微生物的理解,并增加辅助诊断的效果以及评估牙周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Cell Prolif:FPS-ZM1或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相关的骨质疏松症是由骨吸收和骨形成不平衡引起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被认为是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尽管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SCs)是骨组织再生中有希望的成体干细胞,但需要探索ASCs在糖尿病环境中的成骨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AGEs对ASCs成骨潜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所涉及的信号通路。研究人员从腹股沟脂肪中分离ASCs,并在有或没有AGEs和AGPS受体抑制剂FPS-ZM1(

J Hypertens: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很低相关的血压水平

由此可见,平均血压低于140/80mmHg与进一步降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关。

Nat Cell Biol:能降糖,能断癌细胞的粮!MIT科学家揭秘二甲双胍限制肿瘤生长的机制

2005年,邓迪大学Josie M M Evans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BM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二甲双胍与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病率的论文。

Nature重磅!糖尿病竟可致癌!复旦专家共揭致癌新通路!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谈癌色变,而糖尿病和癌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及死亡风险增加,同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在降低癌症风险上展现出优良成效。那么,糖尿病和癌症间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联系?7月19日,以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糖尿病致癌新通路,为癌症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