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老年病?中青年也要尽早重视!

2018-10-05 刘静 刘靖 医师报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齐玥、赵冬和刘静等分析了中国多省21 441例≥35岁没有心血管病居民随访超过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按照美国2017高血压指南标准(将130~139/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我国居民1级高血压占25.8%。(JACC.2018,72: 1201)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齐玥、赵冬和刘静等分析了中国多省21 441例≥35岁没有血管病居民随访超过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按照美国2017高血压指南标准(将130~139/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我国居民1级高血压占25.8%。(JACC.2018,72: 1201)

对于中青年(35~59岁)居民,与血压<120/80 mmHg者的居民相比,1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风险增加78%,冠心病风险增加77%,卒中风险79%,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1.5倍。13.4%的心血管事件及2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1级高血压。

研究还发现,中青年居民血压在130~139/80~89 mmHg者,在15年后有65%血压进展为≥140/90 mmHg,其心血管病风险比血压仍<130/80mmHg者增加了2.0倍。

但对于≥60岁的居民,130~139/80~89 mmHg的血压并未明显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研究者说

中青年人群早期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北京安贞医院  刘静教授

2017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等多家组织联合制定发布的“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和降压目标值等内容做出了新推荐。

新指南下调了高血压诊断的切点,将收缩压(SBP)130~139 mmHg/舒张压(DBP)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而且建议可正常活动的社区老年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

ACC/AHA新指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及争鸣。这些建议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具体来说,血压为130~139/80~89 mmHg的个体是否应该被诊断为高血压?血压处于该水平的老年人是否应该进一步把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对于一个已经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和2.41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大国,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实践。

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定量评估130~139/80~89 mmHg这一层血压的相关风险,即血压在这一层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是否显著增加,人群中有多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是归因于这一层血压,特别是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群的风险是否相同。于是,我们采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CMCS) 21 441人随访20年的数据提供了相应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人群中血压130~139/80~89 mmHg者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具体数据同前)该发现强调了中青年人群早期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血压130~139/80~89 mm Hg的中青年人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中低危人群,按照目前指南尚不需药物治疗,但是生活方式干预需要落实,切实把血压控制下来,而不能流于空谈。对于血压在这一层的高危人群,ACC/AHA指南建议药物治疗,刚发表的ESC/ESH也建议确诊心血管病的患者考虑药物治疗。

此外,本研究发现,在老年人中,将130~139/80~89 mmHg诊断为高血压并将血压将至<130/80 mmHg以下尚需谨慎,因为与<120/80 mmHg相比,60岁以上老人这一层血压的风险未见明显升高,只有当血压3140/90时风险才显著增加。此结果似乎更支持ESC/ESH指南的建议,即65~80岁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血压介于140~159 mmHg时可考虑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在130~139 mmHg即可。

当然,需指出的是,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确定合理的降压目标还需要来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

专家点评

高血压前期中青年管理需细化风险 药物治疗获益证据仍匮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靖教授

自去年AHA/ACC指南修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美国标准)及目标水平以来,学术纷争不断。ESC/ESH近期发表的新版高血压指南(欧洲新指南)和即将发布的中国高血压指南均不认同美国标准。

但“尘归尘,土归土”,喧嚣之后学术界重新回归理性思考与学术探讨。近期在主流心血管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采用美国标准后带来疾病(高血压)负担、心血管风险及治疗经济学评价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论述美国标准的正确性与适用性。

近期JACC刊登的我国学者对来自“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20年随访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处于高血压前期(欧洲新指南称之为“正常高值”,按照美国标准则为1级高血压患者)、基线无心血管病的中青年(35~60岁)人群与血压<120/80 mmHg的人群相比,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超过6成的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人群在15年后血压进展为≥140/90 mmHg,其心血管风险较血压仍维持130/80 mmHg以下者增加3倍多。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并未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

莫非美国标准对中国中青年“情有独钟”?抑或中国老人对高血压前期“天然免疫”?笔者看来,并非如此。

首先,该队列研究清晰地显示,在超过15年的随访中65%的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进展为临床高血压,因而该组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增加也在“情理之中”;其次,既往的“前瞻队列研究”已证实冠心病及卒中死亡风险随收缩压水平升高而上升,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均呈现出一致性。而此次分析的“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完成基线及15年随访的病例数偏少(仅250例),可能带来偏倚;再次,老年人群随增龄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糖、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与血压升高协同增加心血管病风险,而中青年缺乏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因而血压升高,即便是高血压前期,对于心血管风险的贡献较大,人群归因危险占比更高。

应当指出的是,中青年血压升高及由此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并未受到重视。在2017年ESH年度会议上,笔者曾报告“中青年高血压管理:需求未被满足”,其中谈到了中青年高血压前期人群不断上升,是未来高血压的“后备力量”;在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中应当关注长期(10年以上)乃至终生风险等问题。JACC上发表的这项研究印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该研究还发现,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随访期间如果能将血压控制在130 mmHg之下,其心血管风险与血压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130 mmHg以下)的患者接近。提示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如果积极管理,其心血管风险可控。鉴于当前药物治疗高血压前期改善心血管预后的证据仍匮乏(仅限于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仍应作为首选的干预手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96178, encodeId=867615961e8e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e3422602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青年#</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2602, encryptionId=6e342260237, topicName=中青年)],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e72b18339957, createdName=xuyu, createdTime=Sun Oct 07 12:54:00 CST 2018, time=2018-10-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10-07 xuyu

相关资讯

关注高血压管理 谱写防治新篇章 ——专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目前,基层医院对患者降压达标和改善高血压控制率是高血压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基层医院对高血压的防治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全面提高基层高血压的管理水平?基于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探讨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的主要问

J Periodontol:绝经后妇女牙周病与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和牙周病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之前有研究发现,牙周病与高血压有关,但关于绝经后妇女的数据有限。

Nat Genet:超100万人遗传学分析:遗传风险高者血压可升高13 mmHg

由英国皇家玛丽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学者开展的“关于血压特征的最大遗传关联研究”分析了100多万人的基因数据,发现了535个与高血压相关的新基因位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高血压遇上少见肾病 罪魁祸首难分清!

42岁男性患者,7年前被诊断为“高血压”,予降压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事后一直未规律用药。其母有“高血压”病史,死于“脑血管意外”。7年后,患者因“反复头痛7年,再发伴心悸、胸闷、气促半个月”再次入院就诊。

J Periodontal Res:三种钙通道阻滞剂对牙龈增生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3种不同钙通道阻滞剂(CCBs)(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对重度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牙龈增生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减少

近年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的美誉被接连打破,HDL-C水平并非越高越好。人们逐渐认识到,血液中HDL-C水平并不是反映脂蛋白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指标,而是需要深究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各种亚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