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医改案例:民办医养机构要不要抱政府大腿?

2017-09-05 昝馨 傅婧琳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产业政策如果“正当其时”,当然可以“弯道超车”,但如何保证政策总是出得对、不会适得其反?中央政府制定得当,又如何保证地方政府没有“理解偏差”?

医养结合机构设置的规模大小,本是出资人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的事情。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政府普遍青睐投资规模较大的医养结合项目,进而引致更多“大项目”上马,此后又普遍面临资金筹措困难、缺乏管理经验等实际问题。与之相反,一些本土逐渐起步的小型医疗/养老机构,尽管没有政府扶持,却凭借自身努力、紧追市场需求,探索出一条本土发展之路。

以某省L市正在规划的一家民办医养中心为例,因其投资规模高达5亿元,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土地获取等方面都给予优待便利。2015年,L市政府为其在火车站附近划拨48亩土地,供其发展医疗、康复、养老三项服务,作为政府发展“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按照规划,医养中心将设置500张养老床位、300张医疗床位,建设老年门诊单元、老年住院单元、高端养老单元、居家养老单元、机构养老单元、老年活动中心为主题的六栋建筑,预期第一年营收0.5亿元,第五年达5亿元,第十年达15亿元。

规划的“宏伟”一定程度上来自地方政府的“鼓励”,因为项目越大,越可能得到政府支持。据我们了解,这一项目的申请立项人在此前并无太多经营大型机构的经验。其人现在当地经营一家民营康复医院,该机构只有20张医疗床位,12名医护人员,面向的患者群体是脑瘫、偏瘫儿童,常年入住率只有15%左右(即平时只有2-3名患者住院),2016年业务收入只有216万元。适逢国家出台一系列医养结合政策,这位出资人认为,成立较大的医养中心,可以顺应国家政策号召,享受一些政策优惠,同时也能得到地方政府较多实际的支持。这成为大型医养中心申请立项的主要动因。

目前,尽管项目已如约拿到划拨土地,但面临很多问题。首先,立项人本身资金有限,存在融资困难,上亿元投资还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其次,从小型康复医院转向复合式的医养结合中心,有很多业务转型方面的实际困难,既需要老年医学和护理方面的经验,也需要大型机构管理运营的经验。这两方面立项人都不具备,且地方政府不可能帮助其解决,于是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中。

医养结合的本质是为老年居民提供连续的、不间断的医疗与养老服务。就机构养老而言,核心要求是多方面去迎合老年居民的需求,如机构的地理位置、设置规模、医疗/养护水平、收费水平等,而不应该是地方政府的偏好。尽管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在土地获取方面享受更多优待,但从我们调研的其他地区来看,做得好的、深得居民认可的养老机构,并不需要政府划拨太多的土地,甚至可以依靠自己支付房租或购置房屋来解决用址问题;让老年居民满意,才是机构长期发展的本质保障。

同样在该省,H市有一家想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民营医院。医院规模很小,2010年成立时只有6到7张病床,随着周边居民日益认可、同时医疗需求近年随居民收入增加而不断释放,目前增加到35张病床。医院处于该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年轻人大量进城打工,周边以老年人群为主,医院患者中,超过60%都是老年病患。早在国家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前,医院已经提供了本质上是“医养结合”的多种服务,如上门问诊、为卧床老人提供居家或医院护理等,只是因国家政策未有明确,很多服务项目难以向居民收费。

由于周边地区交通便利,这家医院也面临来自城区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竞争的压力。如果服务不好、周边居民不满意,患者就会流失,医院就无法生存。这迫使医院早就开始有计划地设计针对老年病患群体的特色服务。虽然医院作为小型一级医院,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病科或老年病房,但为了让老年人在医院的体验更加舒适、亲切,他们有意识地在物理上划分了老年病区,让老年人较为集中在一个区域,既可以聊天,也方便护理人员照料。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老患者,医院也主动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免费服务,同时维护其在周边居民中的信誉与品牌。

国家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后,医院向当地卫生部门申请,利用现有闲置空间,为老年人群提供日间照料和长期护理服务。我们前往调研时,双方正就此磋商中。院长表示,医院对自身定位有清楚的认识,长期发展的根本就是服务好周边居民,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发展过大的投资项目,政府部门只要允许他们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就已经非常满足。

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显示,政府偏好往往会影响投资人的行为,传递成本可以降低或者将要提高的信号,但政府偏好也可能带来投资人非理性的行为,转移了投资人对市场本身的注意力。就我们调研了解,养老机构本身规模最大不宜超过300张,因为入住老人超过300人后,可能会经常面临同伴去世的状况,影响机构居住氛围、老人心情等。对于这一类本应追求“小而美”的机构,地方政府的引导也应趋向理性,而非一味贪大求全、否则会得不偿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6812, encodeId=8f0412868124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bac34420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医改#</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4420, encryptionId=ebac3442063, topicName=医改)],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仁心济世, createdTime=Thu Sep 07 08:33:00 CST 2017, time=2017-09-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医养结合产业2021年破万亿

政策放宽,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尝试逐步演进,消费观念转变的几代人逐渐进入退休年龄,养老市场在各方的推动中正在打开,这个万亿级的“蓝海”将展现出更多的机会。

贵州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对接

近日召开的2017年贵州省医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该省将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效对接。

沈阳六成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

从辽宁省沈阳市卫生计生委获悉,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该市大力推进医养结合进程,目前,已有约61%的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医养结合。该市提出,到2020年,该市2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将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18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将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突破医养结合瓶颈 当前很需要的是“五自一联”

医养结合是老龄化社会必然的选择,既然躲不开,绕不过,唯有积极主动面对才是上策。当前最需要做的,也许可用一个词来概括,恐怕就是“五自一联”。

多地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出台 “老有所养”蓝图划定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蓝图已划定,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30家地产商如何涉足医疗?缴了千亿学费总结出4条经验

社区作为入口,是地产商着力要考虑的重心。不过,医疗服务在社区里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依然是一个处于长期摸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