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使用吗啡,要注意瞳孔大小,尤其是麻醉苏醒期间更要注意!

2023-09-10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一起来探案~

刚上班没几年的小李,可谓经历一次又一次“大风大浪”。手术室内,她经历过患者过敏、经历过患者大失血、甚至经历过术中心跳骤停。每一次事件,都会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前几天,一个阑尾炎手术再次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这台手术,看似平淡无奇,就是一台普外科的小手术,又是一个择期手术。因此,几乎可以用“很简单”来形容这台麻醉。唯一的变数,可能就是术中可能需要开刀做。

有的人会说:阑尾炎,不就是开刀做的吗?

以前是开刀做。甚至有一个时期,大家还会通过刀口是一指还是两指较劲、彰显手术高超。

但是今天的阑尾炎手术,大多会选择腹腔镜下完成。这样一来,更加微创了。皮肤愈合好的患者,肚子上可能什么都留不下。

这个患者有变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做过肠道手术。这样一来,腹腔内的肠道连同阑尾的解剖位置很有可能发生异常。再加上上次术后可能的黏连,让手术能否顺利完成打上问号。

手术中,小李也异常关注台上的一切。

如果外科决定开刀做,她需要做的是增加麻醉深度。并且,是在未动刀之前就要增加。一旦刀划开皮肤了,再用镇痛药就来不及了。

有的人可能对此不解:患者都全麻了,什么时候给镇痛药不一样?

这里的区别很大:虽然全麻了,患者的意识感受不到疼痛。但是,如果麻醉深度不够,躯体依然可以感受到痛感。

痛感一旦发生,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表面上,血压或者心率会发生变化。内部环境,也会因为疼痛刺激导致疼痛因子释放。

这些已经释放的因子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内,疼痛因子可能持续影响手术患者的循环指标,从而影响手术麻醉安全。

突然,她听到外科医生在讨论要不要开刀。看外科主任的眼神和思考,八九不离十是同意了。于是,小李立刻抽了一支吗啡。考虑到手术可能很快,她只注射了半只。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就开刀了。

看到外科开刀,小李为这次准确预判稍稍给自己点了一个赞。

半小时后,开始缝合刀口。小李这边,也在做着手术结束前的麻醉控制。

原本以为,患者会在手术结束的第一时间醒来。并且,对于这一点,小李坚信不疑。因为,她用的麻醉维持药物都是短效的。

唯一长效的,就是吗啡,但也只用了半支。但从这个药的药理来看,就这么点儿剂量几乎很难对成年人的呼吸造成什么影响。

然而,刀口缝完三分钟后也没醒。

百思不得其解的小李,用手指扒开了患者的眼睛。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句话没错。这一点,完全适用于麻醉。通过眼睛瞳孔大小,就能大致判断麻醉深度。这方面,从现代麻醉学发展之初就被先前的麻醉学者定义了。那个时代,瞳孔变化,是乙醚麻醉分期的重要标志。

另外,球结膜是否水肿也能判断液体量、是否低蛋白、是否大量失血以及颅内压等情况。

然而,当她扒开眼睑的时候,吓了她一跳:患者的两个眼睛都像针尖大小。

看到这样的瞳孔,她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吗啡高敏反应。

有的人会说:不会是麻醉深度太深了吧?

一般不会:首先,手术中并未用到太大量的镇痛药,循环系统也未表现出镇痛药的明显抑制;其次,用于维持的镇痛药是一种代谢非常快的药,理论上几分钟就代谢差不多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Research:慢性疼痛治疗新进展!新靶标能有效缓解慢性炎性痛及吗啡镇痛引起的副作用

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Hv1在神经系统中新的细胞类型中的新功能,并开发了首批具有良好选择性且具有in vivo应用潜力的Hv1抑制剂。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代替吗啡治疗疼痛的依赖!基于CRISPR和锌指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缓解慢性疼痛

目前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方法是服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杜冷丁),但是阿片类药物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会导致耐受和依赖。

Age & Ageing:骨骼肌肉疼痛新选选择——“K粉”鼻内给药表现出色!

与静脉注射吗啡相比,鼻腔内氯胺酮对老年人急性肌肉骨骼疼痛的镇痛效果相当且不良反应轻微。

中国科学家揭示了芬太尼和吗啡与μ-阿片受体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

芬太尼和吗啡与μ-阿片受体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

Cell :上海药物所揭示强效镇痛药芬太尼和吗啡作用机理的结构基础

该项研究解析并报道了芬太尼、吗啡及Oliceridine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分别激活μ型阿片受体(μO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芬太尼和吗啡识别并激活μOR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