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拟推“预防自杀”APP,3年有望完成开发

2014-09-11 佚名 新京报

昨天是第十二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昨天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启动研制首个“抑郁与预防自杀”自助服务项目。届时,公众有望通过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运行自助服务程序,通过APP自测抑郁指数,甚至监测各项和抑郁相关的脑电、心电等生理指标。 APP三年内有望完成开发 近日,影星罗宾·威廉姆斯、翻译家孙仲旭等公众人物由于抑郁症自杀辞世,引发公众对于抑郁症“心灵感冒”的关注。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昨天是第十二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昨天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启动研制首个“抑郁与预防自杀”自助服务项目。届时,公众有望通过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运行自助服务程序,通过APP自测抑郁指数,甚至监测各项和抑郁相关的脑电、心电等生理指标。

APP三年内有望完成开发

近日,影星罗宾·威廉姆斯、翻译家孙仲旭等公众人物由于抑郁症自杀辞世,引发公众对于抑郁症“心灵感冒”的关注。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获悉,北京已启动研制首个抑郁与预防自杀的自助服务项目。

据悉,该项目意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和就医率,同时增强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它将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形式呈现,可为公众提供健康科普、抑郁评测、网上自助治疗、网上咨询、网上预约挂号、心理危机应对、抑郁治疗和康复全程管理等多项自助服务。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该项目将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完成。届时,市民可通过手机终端,得到权威的心理、情绪、认知、能力、性格的评估。

我国九成抑郁症患者未获治疗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每年约有12万人死于自杀。“自杀事件多发,意味着对抑郁症和自杀的干预应提升到公共卫生的高度。”昨天,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潘苏彦表示,目前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心理医生还较为缺乏。

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中15%—20%自杀死亡。在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远低于世界平均的55.65%。接受干预和治疗者仅10%。这意味着,近8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9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治疗。

据悉,近年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自杀预防工作,自杀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潘苏彦介绍,目前北京已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设在回龙观医院的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已接听20多万个电话,预计挽救了7000人生命。

为何开发抑郁症APP?

杨甫德昨天介绍,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最有效治疗方式中,最基本的还是药物诊疗,同时联合物理、心理治疗,随时进行危机干预,实现全程综合治疗。但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比如有病耻感,或是察觉到得了抑郁症不知怎么办等。他表示,“自助设备”就是希望抑郁症患者了解能够得到服务的途径,随时得到有用的指导。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可穿戴设备及健康相关应用程序的研发应用,干预抑郁症的“自助系统”已经有了实现条件。

“自助设备”怎么运行?

自助程序会否沦为“心灵鸡汤”大放送?杨甫德表示,不同的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需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像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几句话”实际上是很不专业的。

根据杨甫德的设想,自助设备首先可以提供科普常识,包括医生信息、诊治手段等知识的普及,包括预约挂号等。此外,还可以进行抑郁的相关评测,公众可以自测抑郁指数。同时,自助程序还可监测和抑郁、焦虑相关的一系列生理指标,进行一些减压诊疗,比如播放音乐、人工智能机器人陪同聊天等。但他也表示,自助服务不能代替看病,如果没有效果,还是要到医院就诊。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roke:压力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卒中发生风险

美国学者们探讨了中老年人群长期不断的压力、抑郁症状和愤怒及敌对情绪与突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这类人群中,压力较大、敌意和抑郁情绪与上述结局风险显著增加具有相关性。相关文章7月10日在线发表于《卒中》(Stroke)杂志。 该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纳入了6749例年龄在45岁至84岁、基线水平无心血管疾病的成人受试者。利用标准问卷评估其长期持续的压力、抑郁、愤怒和敌对情绪。主要

J Watch:自杀风险与出生次序相关?

《期刊观察》(Journal Watch)2014年6月20日新闻。 对出生次序心理影响的研究已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有时是相互矛盾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Am J Epidemiol)2014年6月15日发表的一项来自瑞典的大型研究显示,出生次序较靠后可能与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的风险较高具有相关性[Am J Epidemiol 2014 Jun 15; 179:1450]。 研究者们

Am J Geriatr Psychiatry:锌缺乏可能与痴呆相关抑郁有关

抑郁是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痴呆(PD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常见症状,但是该症状的分子基础尚不明确,目前的抗抑郁药对此无效。大脑中的锌与抑郁和突触功能障碍相关。英国和匈牙利学者研究发现,动物模型中,锌水平降低与发生抑郁相关,与人类主要的抑郁症也有关联,但是该研究第一次用证据证明了锌对于痴呆患者发生抑郁的作用,强调了锌代谢应该作为一种治疗目标。论文2014年6月在线发表于《美国老年

ASCP 2014:抗抑郁药Brintellix显著改善药物产生的性功能障碍

武田(Takeda)和灵北(Lundbeck)在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会(ASCP)2014年年会公布了抑郁症药物Brintellix(vortioxetine)的一项新的头对头研究数据。该研究在接受良好治疗但正经历药物产生的性功能障碍(treatment-emergent sexual dysfunction,TESD)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中开展,将Brintellix与艾斯西酞普兰(esci

不应该对抑郁者说的15句话

过于敏感的灵魂可能长期受困,而四下所见者却无法感同身受。有些刺人的话甚至在无意中对抑郁症患者形成伤害。如果你心存理解和善意,以下禁忌话盼能避免: 1. “有人比你更不幸。” 别人有问题并不会让抑郁症患者的问题消失。 你应该说的是: 有什么我可以为你做的吗? 2. “明天你就会感觉好多了。” 抑郁症并不是睡一觉后就会消失的。 你应该说的是: 一天天

Lancet Psychiatry:驳抗抑郁药“弊大于利”论

精神病学向来遭受着外界反诊断及反治疗方面的攻击。然而,最近有一位医生,Peter Gøtzsche教授,也加入了一个新团体,名曰“循证精神病学委员会”,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耸人听闻的论调,如“研究显示:抗抑郁剂弊大于利”或“精神科药物毒害大于治愈”。这些内容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泰晤士报和卫报的头条,引发了又一波非理性争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位医生同时还是北欧Cochrane协作组织的共同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