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科研环境不能只做看客

2016-01-18 李亚峰 中国科学报

曾听一位教授抱怨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说一流的学生都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都是二流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我出国近一年的经历和了解来看,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这些单位的学生丝毫不比国外的(包括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差,有些还更强。这位老师忽略了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是出不去,而是因为对国内科研实力有信心,也为了不远离父母,仍然选择在国内学习。我所在的美国实验室,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科

曾听一位教授抱怨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说一流的学生都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都是二流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我出国近一年的经历和了解来看,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这些单位的学生丝毫不比国外的(包括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差,有些还更强。这位老师忽略了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是出不去,而是因为对国内科研实力有信心,也为了不远离父母,仍然选择在国内学习。

我所在的美国实验室,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科研问题,老板都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申请新项目时,老板也会让大家都来出谋划策,并且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而在国内,老板或领导们高高在上,组会或学术讨论经常演变成“批斗会”:“这么做不对”“这么做没有意义”“你这想法根本不可行”……学生们一旦反驳一句,便会被冠上不尊敬老师领导的罪名。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乎又被老师们说成是思维不活跃,没有创新创造力。科研工作一样繁忙,但国外的博士们似乎更潇洒自由,而国内的博士生们很多都感觉到被压制的苦闷。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博士生导师的职责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激发其科研创造积极性。一名博士应具备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不仅自己科研要做好,还要能够带出一批后生科研力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多放手鼓励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多加引导而非斥责,才能提高学生们科研的积极性。我本身也是一名博士生,这一点在我出国的这一年深有体会:当自己的观点和工作被肯定时,思考和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同时,遇到伯乐时心中那种愉悦也是无法形容的。

此外,国内学生们大都得帮老板干本应属于秘书的活儿,如报账、安排会议行程、预订机票火车票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办起来不难,但很分散精力,让大家不能专注于研究和探索。这也容易让学生成为老板的打工仔,唯命是从,缺乏自由意志和话语权,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在美国的课题组,每个课题的开展大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即意识到自己科研领域里某个问题比较有意思,至今还没有解决,于是开展工作去把这个问题搞明白,等到工作结束,文章就是一种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分享的过程。国内很多课题组,课题的开展都以热点为导向,以发文章为目的,即所谓的“科研追星族”。例如,发现最近石墨烯比较热,比较好发大文章,于是很多领域都拿它来做,等到工作结束,又开始追踪下一个热点材料,再拿来用用。文章也多是炫耀的资本。以热点为导向的科研,可能会红一时,但没有深厚的根基,难成大气候。相比之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则更容易成体系,更有意义和长远影响力。与其追逐热点,何不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点?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起来还是缺乏动力。

再说科研评价。国内这种“以热点为导向,以文章为目的”的科研风气与我们国家科研体系评价机制脱不开干系。很多项目的申请评价都是以文章、以影响因子为考量标准,而不顾实际工作内容。国外的科研评价也看文章,但更注重内容,看工作的系统性和意义。国内这一问题根深蒂固,似乎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可能得等到更多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

中美科研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感受却一直萦绕在心头。年轻人不应该只做个看客,或者逃避国内科研环境。希望中国的科研也能够像中国的经济一样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希望外国人也都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而不是中国人必须有了国外留学的经历才受到尊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58239, encodeId=95305823935, content=赞一个,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e261399236, createdName=xyfg98, createdTime=Mon Jan 18 19:25:00 CST 2016, time=2016-01-1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6-01-18 xyfg98

    赞一个

    0

相关资讯

施一公:技术、问题与体系是科研三要素

日前,在由第二军医大学等举办的第九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向记者表示,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可预测。因此,未来总会让各种详细的预测显得很傻,“实验是唯一的出路”。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施一公认为, 技术、问题与体系,是做好科学研究的三大要素。技术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对刚入门的科研人员尤其重要,也是取得研究突破的必备基础,“但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麻省总医院科研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2014年2月-7月,我以research fellow的身份,在美国麻省总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以下简称MGH )完成了半年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有机会参与了多项超声临床科研工作,对于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多有裨益。MGH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的科研大环境。著名的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以及MIT均坐落在波士顿Cambridge,与MGH仅一河之隔,地理上非

瞎想:2016年学术期刊出版

说是回校休假,可是一周下来,感觉比在村里还累。几天的本职工作的回归,脑子里对2016年有一些感觉,只是感觉,想留下来,所以名曰“瞎想”。 (1)学术的回归,在纷纷扬扬之后,2016年应该会走向实际,会有一些可行的路径探索,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也不是空泛的理想期盼。政策的矫正,从“矫枉”开始,逐步走向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是在惩罚的作用下推进。这种学术上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的竞争,将是一个长期

中青报: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除了继续提高青年科研资金资助的比例及额度外,具体到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实施,当务之急是破除职称门槛,否则,不仅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打折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重视发挥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支持更多年轻科学家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承担重点课题、成长为学术带头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科研模式将落伍

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购物网站对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在看似高大上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渗透着数据的力量。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谭铁牛表示,大数据已然成为科研范式变革乃至科技创新的“新亮点”,当天,他提到的“数据密集型科学”,正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最新也是最为热门的科学研究范式。谭铁牛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所做的工作为例:化学反应极为迅速,电子在原子

郭应禄:医者要有“四爱”

医者,首先应该树立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也就是要爱国家、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从医50多年来,郭应禄一直本着“四爱”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救治了无数患者。 “这个奖项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奖励,还不如说是对我国整体泌尿外科的肯定。”前不久,在第35届国际泌尿协会(SIU)大会上,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获国际泌尿协会终身成就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