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3-09-14 海龙话皮 海龙话皮 发表于上海

本文将对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及可能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阐述,为玫瑰痤疮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共病有关,以胃肠道共病最为常见。本文将对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及可能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阐述,为玫瑰痤疮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图片

肠-皮肤轴(gut-skin axis)

肠道和皮肤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它们都有着丰富的血管、神经和微生物群,此外,它们还是复杂的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器官,在目的和功能上具有独特的相关性。肠道健康状态对于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非胃肠道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肠-皮肤轴相关的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寻常性痤疮等炎症性疾病。

图片

玫瑰痤疮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肠-皮肤轴有关。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连接肠道和皮肤轴的纽带,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对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影响,影响皮肤内稳态和外稳态,即皮肤和肠道通过微生物群调节免疫环境而相互联系。

当肠道屏障被破坏时,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迅速进入血液,在皮肤中积聚,扰乱皮肤平衡。肠道和皮肤必须协同工作,以获得最佳的皮肤健康状态。肠-皮肤轴理论可能为未来皮肤病和胃肠道疾病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未来皮肤病的治疗可能包括控制肠道功能。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IBD主要是由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紊乱而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是玫瑰痤疮胃肠道共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玫瑰痤疮和IBD都是慢性炎症性疾病,都与遗传、免疫和微生物群相关。在遗传方面,玫瑰痤疮和IBD之间有共同的基因风险位点,如HLA-DRB1*03: 01和 butyrophilin-like2(BTNL2) ,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θ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heta 1,GSTT1)缺失基因型的发生率增加。

图片

在免疫方面,玫瑰痤疮和IBD都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关。有报道称,固有免疫中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2,TLR2) 的激活以及活性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β的产生参与了玫瑰痤疮和IBD的炎症发病机制。对于适应性免疫,Th1、Th17及B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TNF、IL-17参与玫瑰痤疮和IBD的发病机制。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SIBO是指小肠内细菌数量增加引起的伴有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恶心、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严重者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吸收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症状。SIBO诊断的金标准是近端小肠抽吸液培养,菌落数>105CFU/mL(菌落形成单位,表示每毫升含有细菌群落的总数) 即可确诊。

图片

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的SIBO患病率是一般人的2~20倍。SIBO与玫瑰痤疮之间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据推测,SIBO会增加肠道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成分和促炎细胞因子转移到体循环中,然后引发皮肤炎症。SIBO可能通过增加TNF-α或其他细胞因子,抑制IL-17,刺激辅助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改变免疫从而诱发玫瑰痤疮。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消化道内常驻的致病菌之一。目前有一些合理的机制可以解释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可能联系。首先,HP可以通过增加体内氧化亚氮的浓度来影响皮肤的生理活动,例如血管扩张、炎症和细胞毒性反应。此外,HP感染还可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反应,通过这种反应可以表达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TNF-α和IL-8,并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图片

其他胃肠道共病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eD)是一种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一项在丹麦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玫瑰痤疮与CeD呈显著相关(HR1.46,95%CI 1.11~1.93)。玫瑰痤疮与CeD有相同的基因风险位点,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玫瑰痤疮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 03: 01、HLADQB1*02:01和HLA-DQA1*05: 01相关,而HLA-DQB1*02: 01和HLA-DQA1*05: 01均与CeD相关。

图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和排便异常。IBS的诊断需排除与IBS症状重叠的胃肠道疾病。玫瑰痤疮和IBS之间有共同的发病机制,IBS患者的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产生高水平的TNF,玫瑰痤疮患者也会出现TNF水平升高。一项基于丹麦人群的队列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患有IBS的风险增加(HR1.34,95%CI1.19~1.50)。但玫瑰痤疮与IBS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小结

综上所述,玫瑰痤疮与IBD、SIBO、HP、CeD及IBS等多种胃肠道共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共同的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和微生物群。虽然多种研究支持这种关联,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它们之间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中心环节连接了肠道和皮肤,只有肠道和皮肤协同工作才能维持皮肤的稳态。

玫瑰痤疮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常规治疗往往不尽人意,临床亟待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并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案,建议玫瑰痤疮患者筛查胃肠道疾病,若患者同时存在胃肠道共病,应采用多学科方法诊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大源,马良娟.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3,39(4):293-296.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4) : 279-288.

[3]张翰林,杨子涵,王远卓等.玫瑰痤疮共病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1,41(10) : 1502-1506.

[4]Wang F,Chi C.Rosacea,germs,and bowels: a review on gastrointestinal comorbidities and gut-skin axis of rosacea[J].Advances in Therapy,2021,38(3) : 1415-1424.

[5]更多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