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文/朱书等合作揭示加重结肠炎的致病新机理

2024-05-25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发现肠球菌来源的酪胺劫持肠干细胞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加重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以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干细胞(ISCs)功能障碍为特征。然而,IBD微生物因子与ISCs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尚未得到描述。

202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文、朱书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宋昕阳共同通讯在Cell Host & Microbe 在线发表题为“Enterococcus-derived tyramine hijacks α2A-adrenergic receptor in intestinal stem cells to exacerbate colit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肠球菌来源的酪胺劫持肠干细胞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加重结肠炎。

该研究发现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是ISCs中高表达的GPCR。通过PRESTO-Tango筛选,证明酪胺主要由肠球菌通过酪氨酸脱羧酶(tyrDC)产生,作为ADRA2A的微生物配体。利用工程化tyrdc缺陷粪肠球菌菌株和肠上皮细胞特异性Adra2a敲除小鼠,发现肠球菌来源的酪胺抑制ISC增殖,从而通过Adra2a损害上皮再生并加剧DSS诱导的结肠炎。重要的是,用ADRA2A拮抗剂育亨宾(yohimbine)阻断该轴,破坏酪胺介导的对ISCs的抑制并减轻结肠炎。

图片

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是肠道屏障被破坏,导致微生物和其他抗原易位进入肠壁,从而导致不受控制的免疫激活。IBD需要对肠道进行反复的炎症性损伤,并表现出多层粘膜损伤,这些损伤必须经过一个愈合过程才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Lgr5+肠干细胞(ISCs)的增殖和分化提供了重建上皮屏障和促进损伤后上皮再生所需的细胞池。在疾病状态下,ISC活性紊乱重建上皮屏障导致IBD的发病机制,这在最近的研究中得到了强调。

肠道菌群及其衍生代谢物影响ISC生态位稳态和粘膜完整性的维持。在IBD患者中通常观察到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的组成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促进疾病状态。有缺陷的微生物群组成和代谢物谱不断接触和挑战屏障表面的ISC生态位。是否可能存在某些IBD相关的微生物代谢物直接调节ISC活性,导致上皮再生改变并促进结肠炎?鉴于微生物代谢物代表了潜在GPCR配体的丰富来源,并且可以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假设ISCs中存在特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介导IBD相关代谢物与ISCs之间的直接通信。确定ISCs中未知的配体-受体对将有助于深入了解ISCs的微生物调控,并为促进IBD中ISCs驱动的上皮再生提供潜在的GPCR靶向干预。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 Host & Microbe 

该研究确定了富含IBD的肠球菌细菌衍生代谢物(酪胺)直接激活ISC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抑制ISC增殖(从而抑制上皮再生),并加剧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阻断抑制肠球菌-酪胺-ADRA2A轴与ADRA2A拮抗剂育亨宾可促进上皮再生并缓解结肠炎。该研究结果强调了ISCs中的微生物配体-GPCR对,揭示了ISCs的微生物调控与结肠炎恶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一种靶向治疗方法来恢复结肠炎的ISC功能。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abstract/S1931-3128(24)00140-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6598, encodeId=68a122065982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5d3e87627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炎#</a> <a href='/topic/show?id=df5f955235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酪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762, encryptionId=f5d3e876276, topicName=结肠炎), TopicDto(id=95523, encryptionId=df5f9552355, topicName=酪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25 23:09:07 CST 2024, time=2024-05-2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05-2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ECCO 2023:钱家鸣教授: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代谢途径在免疫相关结肠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PNAS:小分子抑制剂VS基因敲除?林合宁组揭示Sirt2抑制剂改善结肠炎的独特优势

该项研究表明Sirt2小分子抑制剂仍然是IBD治疗的一种潜在策略。

J Ethnopharmacol:白头翁汤通过调节AMPK/mTOR介导的自噬来修复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

探索白头翁汤(BD)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自噬修复结肠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调节自噬信号通路AMPK/mTOR中的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鲍永利教授团队:TSP50 通过调节 TGF-β 信号传导介导的肠粘膜屏障完整性维持来减轻 DSS 诱导的结肠炎

研究显示,其在肠隐窝中亦有表达,且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发现TSP50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提示TSP50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J Ethnopharmacol:西黄丸通过改善粘膜屏障损伤,抑制炎症细胞滤过,改善小鼠结肠炎

结肠炎的患病率正在上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西黄丸(XHP)及其主要成分已被证明具有对抗结肠炎的抗炎特性,然而,XHP治疗结肠炎的具体作用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XHP对结肠炎的潜在影响

ECCO 2023:刘晓红教授: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疗效有关,但对菌群如何影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了解相对较少。该研究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Nature Communications:杨运桂/杨鹏远/李伟/杨莹合作揭示m5C调控Th17细胞命运及结肠炎发生机制

研究阐明了小鼠CD4+ T细胞中RNA 5-甲基胞嘧啶(m5C)甲基转移酶Nsun2缺失特异性抑制Th17细胞分化,并减轻Th17细胞诱导的结肠炎发生的功能机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陆军军医大学最新《自然·通讯》:靶向递送Fc融合PD-L1,有效治疗急性和慢性结肠炎

PD-L1-Fc修饰的纳米颗粒可以为IBD的靶向治疗提供有效和安全的策略。

JCC: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苯乙酰谷氨酰胺与克罗恩病有关,可能通过血小板活化加重结肠炎

使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对饮食进行评估。并在治疗开始前收集受试者的血清和粪便样本。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在线串联质谱 (LC-MS/MS) 对PAGln和苯乙酰甘氨酸进行定量测量。

CMI:空军军医大学杨安钢、张瑞等团队发现METTL3小分子抑制剂治疗结肠炎

这项研究表明,m6A甲基转移酶METTL3在结肠炎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示通过靶向METTL3减轻肠道炎症是治疗结肠炎的很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