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定血管内治疗新指南的意义何在?

2015-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高峰 霍晓川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过去十年间,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静脉溶栓治疗是迄今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其受到治疗时间窗较窄(4.5h)、再通率低于50%且大血管闭塞对溶栓药物反应不佳的限制。血管内治疗可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故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3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IMSⅢ、MR

过去十年间,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静脉溶栓治疗是迄今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其受到治疗时间窗较窄(4.5h)、再通率低于50%且大血管闭塞对溶栓药物反应不佳的限制。血管内治疗可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故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3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IMSⅢ、MR RESCUE和SYNTHESIS)显示,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内治疗并未体现出优越性。介入装置材料的进步和一系列临床试验(MR CLEAN、EXTEND-IA、ESCAPE、SWIFT-PRIME、

REVASCAT)结果的公布,似乎预示着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春天”的到来。

上述5项临床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在特殊筛选的AIS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

基于这些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专家组成指南撰写小组,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2014年发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根据现有证据对推荐意见进行整理和分级,形成了指南的初稿。撰写小组还邀请David Wang、徐安定、陈康宁、帅杰、刘丽萍等国内外专家对指南结构及内容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指南的整体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最终形成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在美国AHA/ASA指南发布之前在《中国卒中杂志》上发表,并于中国卒中学会首次大会上进行了指南解读。

发布该指南的目的是总结AIS血管内治疗的最高峰副教授新研究证据,提出适合我国的AIS临床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方法。建议临床医生在参照本指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对AIS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管理策略。

中国指南先于美国指南发布,体现出国内AIS诊疗方面已与国际同步,在临床研究上也密切跟随国际动态。MR CLEAN研究结果发表不久,我国就启动了自己的AIS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EAST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指南发布后得到国内专家广泛的认可,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中为使用血管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依据,相信在中国卒中学会这个良好的平台下,在AIS血管内介入治疗“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国AIS血管内治疗能够如沐春风,牢牢抓住这次机会蓬勃发展,开拓一个崭新的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23326, encodeId=a52119233262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408583e4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新指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8374, encryptionId=1408583e45d, topicName=新指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c782500066, createdName=12498768m13(暂无昵称), createdTime=Thu Jan 21 03:27:00 CST 2016, time=2016-01-2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2014 神经病学领域重要进展大盘点

神经病学领域出现的新疗法、新理论、新定义以及令人“讨厌”的蛋白质让2014年成为激动人心的一年。Medscape医学新闻在听取一些专家顾问意见的基础上,为大家总结了过去一年中神经病学领域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首先是卒中管理方面的一些可喜的进步。 卒中领域的更新 2014年发表的几项研究将卒中的治疗护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有一项研究是在救护车上给予治疗。采用镁进行卒中治疗(FA

病例与启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合逻辑的治疗

某75岁女性患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在我院心内科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术后予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抗及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术后第7天早8时发现其昏睡、左侧肢体全瘫、偏身痛刺激反应差。据同病房患者提供信息,患者在凌晨3~4点曾用洗手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9分,予以计算机体层摄影(CT)急查未见出血,考虑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完全前

ISC 2015:卒中急性期治疗应思考的七件事

编者按 时间就是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医生应注意哪些问题?美国当地时间2月11日1:35pm~2:45pm国际卒中大会(ISC)现场,7位专家从疗效、疗法、时间窗、规范化、安全性、患者转运以及卫生经济学7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剖析。如何治疗有效、治疗时机如何把控、如何评判临床数据准确性、如何兼顾治疗安全性、怎样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都是需医生思考的重要问题。  1、治疗有效性和时间窗

ISC 2015:早期血管内治疗可降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ESCAPE试验)

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在近端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功能转归并降低死亡率。论文2月11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研究于201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2015)上发布。 此项III期试验名为ESCAPE研究,共纳入316例伴有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给予包括tPA在内的标准治疗或标准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血管内治

2014年卒中领域进展:也无风雨也无晴

血压管理好梦难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认为,平淡无惊可以作为2014年卒中研究的写照,也可能是这个学科逐渐成熟的表现。提到缺血性卒中,早期血压控制是个仍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多数指南不建议早期降低升高的血压。然而,许多学者认为把血压控制在一定水平利于改善预后。2014年该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和王拥军教授均提到了大型国际多中

ISC 2015:专家解读剖析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四大研究

本文作者:北京天坛医院 缪中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小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程忻 董强 发自美国纳什维尔 201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2015)于2月11-13日在美国纳什维尔举行。2月的纳什维尔,天气有些寒冷,但是从全世界赶来的卒中领域专家学者们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老友相见,互致问候,但更关心的是即将公布的几项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结果。虽然之前对结果已经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