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沟通:医生必须掌握的5P原则

2015-08-26 诸任之 健康界

进入正文之前先一起看两个案例。案例一:做检查会被骂有医生向我抱怨,现在的医生不好当!做检查会被骂。前几天急诊科来了一中年男子肚子痛来医院就诊,还伴有恶心、呕吐。医生在体检后,提出要做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梗可能。陪同的家属一下子就跳起来,“肚子痛,做什么心电图,什么医生,就知道多做检查赚钱!管不管人死活啊!”幸好值班医生坚持要做心电图检查,结果ST段显著压低,后来赶紧转心内科做介入,家属才赔礼道歉。

进入正文之前先一起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做检查会被骂

有医生向我抱怨,现在的医生不好当!做检查会被骂。

前几天急诊科来了一中年男子肚子痛来医院就诊,还伴有恶心、呕吐。医生在体检后,提出要做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梗可能。陪同的家属一下子就跳起来,“肚子痛,做什么心电图,什么医生,就知道多做检查赚钱!管不管人死活啊!”

幸好值班医生坚持要做心电图检查,结果ST段显著压低,后来赶紧转心内科做介入,家属才赔礼道歉。不过那位值班医生也是后怕,如果他没有坚持,到时病人死在急诊,不知还要闹成什么样。

案例二:不做检查也会被骂

还有医生向我抱怨,现在的医生不好当!不做检查还会被骂。

儿科急诊那天遇到一个非常焦急的家长,抱着孩子来的时候一量体温39度,脸涨得通红,有咳嗽,没痰,两肺听诊没有罗音。儿科医生就安慰家属,没什么大事,可能感冒了,回家多喝水吧。家长蹭一下就站起来,指着医生鼻子就骂,“你什么医生啊!药不开,检查不做,就说没事,孩子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

儿科医生开了些感冒药,家属要求开的抗生素被医生拒绝后,骂骂咧咧地走了。事后其他医生向那位医生说,有时候不检查也要得罪人的,还是做吧。可是这位儿科医生就是想不通,为何我替病人着想,他们怎么不理解。

以上两个案例相信很多医生都遇到过。医生想不通,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到底我该怎么做才好。也有医生很强势,一定要听从他的,不听他的,后果自负。我认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大家要先自问一下,你到底有多大把握确诊对方的疾病。很多时候医生要求做检查可能是帮助诊断,可能是排除其他诊断,等等。现代医学之父William Osler(威廉·奥斯勒)曾说过: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也是概率的艺术。疾病是相似的,但每个病人不一样。因此医生在下诊断时和病人及家属达成一致非常重要。

诊断沟通的5P原则很有必要分享一下。

Pay attention--从开始就要让对方感觉你在关注他

何时是开始?至少从对方进门看到你,就是开始。有病人投诉,医生看病都没正眼看他。所以,请各位医生注意了,当前一位就诊患者离开,以及后一位患者进诊室,都要“正眼”看着对方。而对于医生的好处在于通过关注对方,可以让自己先有一个患者的整体印象。包括色、香、位:色就是脸色,香就是体味,位就是肢体动作(体位)。一些特征性的患者,相信大家都会有体验。譬如肝炎患者巩膜黄染、前列腺增生患者有尿骚味、早期脑梗塞患者走路一侧倾斜等等。在观察患者的同时,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何乐不为。

Probe—针对对方的不适而展开的调查

“我有什么可以帮到您”这样的开场白比“您怎么了”要听上去好一点。

提问的环节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往往针对一组症状,都是先从开放式问题开始,“和我说说怎么头晕的”,越往后问越会使用闭合式问题,“是这里痛吗”“痰里有血吗?”。

一组症状问完,有个转接问题要问:“除了刚才的情况,还有哪里不舒服的?”

所有情况都问完前,最后一个验证问题是:“根据刚才您所说的,您最近觉得头晕头痛,还有恶心,是这样的吗?”

Penetrate—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所在

最近有个韩国人,明明家里多人都得了中东呼吸综合征,但在香港入境时发现体温升高,还是谎称没有接触过。甚至在美剧《豪斯医生》中,Dr·豪斯从来就不相信患者说的。我相信大多数患者没有必要骗医生,但作为医生有时要在下诊断前,问问自己能相信对方多少?给大家一个建议:多问开放式问题来测试。因为一个谎话要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譬如你问一个怀孕的少女有没有性生活,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尤其当着其他人的面。可以换个问法:最近和男朋友相处得怎样?往往骗医生的患者话不多,而唠里唠叨的患者说的都是实话。

还有一些患者不是想骗你,而是他们所说的症状不一定是关键的情况。譬如有中年女性患者主诉肚子痛,尤其是肚脐附近尤甚,当地医院就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一年来症状没有消除,其女儿通过咨询他人,怀疑母亲可能是妇科疾病,到了省会医院查出母亲患了子宫颈癌。因此多问开放式问题,透过患者的描述,发现或排除一切可疑的线索。医生的工作就像破案一样神奇。

Predict—给出你的初步诊断

在经过医生的观察、询问和检查后,医生都会根据逻辑进行推断该患者得了什么病。同时患者可能也会主动询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这个病?我认为如果你遇到的是位初诊患者,还是选择回答:我怀疑是这个病。因为对于大多数专业人士来说,你的怀疑已经很靠谱了,但对于那些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患者而言,怀疑是一个医生可进可退的用词。甚至有经验的医生还会在诊断后面加个问号。目前的三甲医院,看病不过几分钟,而且多数是初诊患者,医生很难保证诊断没有出错,记得给自己留点余地。

Pacify--抚慰可能激动的对方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情绪会有波动,有些还会情不自禁。这时就需要医生懂得如何抚慰对方。抚慰对方并不是要医生说很多安慰对方的话,有时仅仅需要你默默地听他讲就行。聆听是医生要掌握的技能之一。非常有意思的调查显示患者陈述平均18秒后就被医生给打断了。因为医生只想听和疾病有关的事,并不想听那些和疾病没有关系的事,譬如晕倒,而不是今天到哪里买菜晕倒。这样的处理方式仅仅是针对疾病,不是病人。因此请各位医生好好竖起耳朵,多听听对方所说。期间还可以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包括语气词的使用,附和对方所说。这也是为下一阶段治疗做准备。

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原则,医生从开始的关注,接着围绕症状展开调查,并分辨出可能的一切线索,给予对方自己的预测判断,同时抚慰情绪波动的患者及家属。这样才算是一个有计划的诊断沟通,即所谓的打有准备之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6102, encodeId=f8d136102e9, content=冷静思考,慎重处理。学习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50827/IMG55DE4DDE7859D9039.jpg, createdBy=cfec1638647, createdName=tengben, createdTime=Thu Aug 27 07:37:00 CST 2015, time=2015-08-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6086, encodeId=5030360863f, content=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和避免医患,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医生一定要好好的学一学读一读,千万不要忽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4a5105539, createdName=lovetcm, createdTime=Wed Aug 26 22:42:00 CST 2015, time=2015-08-2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8-27 tengben

    冷静思考,慎重处理。学习了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6102, encodeId=f8d136102e9, content=冷静思考,慎重处理。学习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cacheapi.medsci.cn/resource/upload/20150827/IMG55DE4DDE7859D9039.jpg, createdBy=cfec1638647, createdName=tengben, createdTime=Thu Aug 27 07:37:00 CST 2015, time=2015-08-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6086, encodeId=5030360863f, content=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和避免医患,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医生一定要好好的学一学读一读,千万不要忽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4a5105539, createdName=lovetcm, createdTime=Wed Aug 26 22:42:00 CST 2015, time=2015-08-26,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8-26 lovetcm

    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和避免医患,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医生一定要好好的学一学读一读,千万不要忽视

    0

相关资讯

谁来向患者传达死亡这个坏消息?

来医院看病的患者都希望自己健康地走出医院,但是医学并非万能,对许多疾病还是无能为力。医生可能比任何人都清楚,患者虽然在接受治疗,但痛苦和死亡却离他越来越近。这个时候,尤其是在临终关怀机制尚未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生真的要把这个坏消息传达给患者吗?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是作为医生,不得不频繁地接触到这个“字眼”。对于如何跟患者谈论死亡问题,一名美国医生讲述了他的困惑。我是负责为45岁的

美国最赚钱职业是什么?医生医生还是医生!

美国就业网站(Careercast.com)日前公布了美国2015年收入最高的职业,外科医生、精神病医生和全科医生位居前三。而石油工程师因工资增幅最大也首次跻身前十行列。医疗行业最稳定最高薪医疗行业和信息科技类职业无疑是美国最稳定、待遇最好的工作。医疗行业因其最严格的技术要求,成为美国最高薪职业。在该网站公布的2015年职业评价报告中,外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成为最高薪的三个职业。此外还有

闹腾医生的笑话

我怀疑是神经方面出了问题——“医生,最近我的耳朵一直痒,就像有人拿羽毛td,又像有人朝耳朵里轻轻吹气,我怀疑是神经方面出了问题。” 医生仔细为我做了检查后说: “小伙子,你该理发了。” 小明跟医生说他失眠,很多方法都没效,医生给了他一张名片说这个人可以帮助你。回到家后,小明决定试一试打了电话,谁知对方竟是位数学老师,刚接通电话就要给他讲题。 一护士为男患者送检尿样, 却不小心把患者的尿样撒

医生们很需要的是什么?

8月10日,上海东方卫视播出了一期访谈类节目《医生的心结谁能解》,只是三位医生的三个案例,但这三个案例却代表着中国医生悲惨的生存状态。中国有那么多是医生,那么多医疗纠纷、医生过劳、伤医砍医,其实,医生们需要的很少,但社会回报给这个群体的却让人心痛!一、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深刻的反映了医生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患者的观念总是医生必须且

医改,忘了问一句“医生过的好吗?”

这么多年来,医改都在致力于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具体措施上,医改也要求医院增加人文关怀,提高服务质量,回归公益,让患者满意。不过,医改却忘了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医生。医生的质量、医生的处境、医生的感受都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的质量。没有好的医生,怎么会有好的医疗呢?所以,医改应该问一句“医生过的好不好?”有人说药价虚高造成了看病贵,也有人说以药养医的体制滋生了医疗乱象。于是,近几年医改都在

你来或者不来 我就在这里——医生的坚守

当夜幕降临,路边的灯火开始闪烁,许多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踏上回家的路时,医生的夜班才刚刚开始;当你正在与家人围坐在一起,感受节日的喜庆时,医生还得留在医院,陪伴在患者的身旁;当你说累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医生可能还要为患者的下一台手术做准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医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患者,无论你来或者不来,他都在这里守候。 医院里的患者来了又走,一拨又一拨。患者看病时都注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