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超七成受访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经历,担心断章取义式传播

2018-03-25 李曼英 楚天都市报

医生坐诊时,经常遇到患者或家属给他们拍照、录音甚至摄像。不少医生认为,拍照录音既干扰了他们的诊疗行为,又是不尊重医生、不相信医生的表现,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不要在医生诊疗的时拍照录音。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随机采访20名医生和30名患者,发现大部分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的经历,而患者及其家属拍照、录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超7成受访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经历3月20日下午3时,记者在汉阳一家公立医院门诊

医生坐诊时,经常遇到患者或家属给他们拍照、录音甚至摄像。不少医生认为,拍照录音既干扰了他们的诊疗行为,又是不尊重医生、不相信医生的表现,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不要在医生诊疗的时拍照录音。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随机采访20名医生和30名患者,发现大部分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的经历,而患者及其家属拍照、录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超7成受访医生有被拍照、录音经历

3月20日下午3时,记者在汉阳一家公立医院门诊检验科看到,一名年经的女子正在抽血。旁边的年轻男子拿出手机,拍下了女子和她身旁的医生。面对医生的疑问,男子解释说,他只想发条微信朋友圈,说女朋友病了。“手机普及后,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那名医生对着记者耸耸肩,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随后,记者探访了包括这家医院在内的4家公立医院,虽然很难碰到有患者正给医生拍照的场景,但受访的20名医生中,有15人表示,曾被患者拍照或录音过。另5名医生称,未曾经历过,但听同事们谈起过,并不陌生。

武汉市第四医院放射科一位医生说,前几天,他在检查科室时发现,一位患者嫌等结果的时间太长,就跑到阅片室门口偷偷地拍里面的医生,认为有的医生在看手机,导致诊断结果出不来。实际上,医生的工作非常饱和,几乎是不间断的。很多工作都是依赖科室工作群,当时医生并不是玩手机,而是在工作群沟通多学科会诊的事情。

光谷一家公立医院急诊科的一位医生称,有时患者给医生拍照、录音,并没有什么企图。只要不是恶意的,他并不介意患者拍照、录音。

患者拍照录音不少是为听清医嘱

“咔咔咔……”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们运用手机拍照、录音也越来越娴熟。患者给医生拍照、录音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30位随机受访患者,年龄从20岁到75岁不等。其中5位年纪稍大的患者称,并不会使用录音笔或手机;9位表示,从未想过要给医生拍照、录音;16位患者表示,曾在医院给医生拍过照或录过音。

20岁的大学生张同学说,自从有了手机,她几乎每次去医院,都会拍照发朋友圈,只为“证明自己没有放弃治疗”。

“我就拍过一次,是我朋友喝醉的时候。”24岁的李先生说,朋友喝醉挂急诊,在医生接诊时,显得很滑稽。出于好玩,他将医生和朋友一起拍了下来。

46岁的建筑工人黄师傅称,工地有时候会出事故。如果有工友受伤送诊,他和同事都会跟在后面拍照,目的是为了方便工友后期办理工伤赔偿事宜。

王女士刚为人母,碰到女儿生病,她总是异常紧张。在医院等到专家接诊后,她会偷偷拿出手机录音,回去再反复听医嘱,以免疏漏。与她一样,其它6位患者也表示,去趟医院不容易,因为接诊过程较快,加上看不懂病历,他们也会用手机录音记录。

32岁的晏女士显得比较谨慎。她说,医疗事故是可能出现的,而一旦出现,证据往往最能保护患者。在就诊前,她往往就会打开录音设备,记录整个诊疗过程。必要时,还会拍下医生的长像和姓名,以防后期维权陷入被动。

医生最担心患者断章取义式传播

记者采访发现,医生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患者拿着录音进行断章取义式地传播。

光谷一家公立医院儿科的医生称,作为医生,都是想将病人治好的。整个医疗过程一般是专业,且可自圆其说的。从这个角度,他并不害怕患者录音或拍照。但就怕患者断章取义,剪切、处理录音,而后在互联网上恶意传播,这让他可能无辜遭受网络暴力。

位于洪山区的一家公立医院急诊科医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她说,曾有患者因头疼难忍来就诊,要她直接开些止疼药。因不清楚病源,她建议患者先做检查,再确定治疗方案,以免耽误病情。结果,患者将这个沟通的过程录了音,并截取其中的两句话,向外投诉称“医生说不检查就不给开药”,这件事让她至今后怕。

位于江岸区的一家公立医院康复科医生称,现实中,他似乎也没有好办法让患者不拍照、录音。偶尔担心患者断章取义,给外界造成误会。他在诊疗过程中遇到拍照、录音时,往往用语更简短。有时也会拿出手机一起录,事后再反复听,看有没有可能被断章取义的部分,非常影响心情和接诊效率。

拍照、录音最好先征得医生同意

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务处副主任赵志刚算得上是处理医患关系的专家,他表示,患者给医生拍照、录音,最好应先征得医生的同意。如果是出于记医嘱、办理工伤赔偿等非恶意的想法,医生大多是会同意的。

“不要一刚开始就把医生作为你的对立面,这对医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赵志刚说,极少数患者不信任医生,因为担心有医疗纠纷而偷录、偷拍,这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怀疑医生,那么就可能怀疑医生说的每一句话。医生一些正确的意见,患者也可能会当作不正确的意见来看待。

另外,出于自保心态,遇到这些天然不信任医生的患者,医生往往很保守,不敢放手全力看病,这对于患者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实际上,多数医院都设有医务处,专门处理患者提出的医疗问题,是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沟通的。

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李海夫律师表示,患者在作为公共场所的医院,出于保护自己、防止医患纠纷,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不侵犯医生的合法权益。即使录音是秘密进行的,仍可作为证据使用。不过,对于医疗过错的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三方鉴定机构的鉴定。录音证据可能可以作为旁证证明一些事实,但对于认定医疗过错,以及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比较有限。

李海夫称,如果患者擅自将医生的诊疗过程发到网上或进行直播,则涉嫌侵犯医生的知识产权和肖像权。如果网上公布的录音录像不完整,断章取义,有弯曲事实的情况和不实评价,则还涉嫌侵犯医生的名誉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怕患者说这句:"我又不懂医……"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病人,你跟他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各种注意事项都交代了,到最后还是会出现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而当你去问他怎么不遵医嘱时,他会轻飘飘地来一句:“我又不懂。”一句话——谁不懂谁有理。你说:“我不是都跟你说了吗?应该怎样怎样的?”他回你:“你说那么多,我又不懂医,我记得住啊?”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你也不多说了,干脆告诉他该怎么做,心想,这总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可结果依然是你

黑龙江医生跪地救人获赞,评:请少些云端抒情,多些专业理解

近日,黑龙江省医院一位等待心电检查的男性患者突然心脏骤停,从椅子上滑落在地。由于患者躺在地上角度很低,几位医生就一直跪在地上轮流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整整抢救了40分钟,患者终于恢复心跳,有了自主呼吸。人们纷纷赞美“跪地”医者。不过有医生朋友抱怨,他们抢救病人时跪着,那是一种专业姿势,而不是舆论和公众所解读的道德姿态。他吁请不要给医生专业的姿势加那层艳俗的道德光环。医生们更多希望用专业的医术赢得尊

NEJM:权威期刊深度揭密中国医患冲突的根源

从中国的经验中我们获得的最有趣的教训之一就是:它提醒我们“医学专业主义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有多么重要;在别的国家这种精神已经牢牢建立并被视为理所当然。 作者:David Blumenthal, M.D., M.P.P., and William Hsiao, Ph.D. 编译:华西张恒医生 对许多国家来说,中国的医疗体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缺乏

医生遇到土豪后,被怼得体无完肤……

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店里玩。朋友经营白茶多年,因为诚信积累了不少的优质客户。我推门进去的时候朋友正在和客户喝茶,便邀我同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推开一扇门品茗聊天,想必多多少少是有一些缘分的。朋友的客户五十岁出头的样子,看起来日子过得很是富裕舒畅。脖子上挂着硕大的玉坠,左右两手分别都戴着好几个硕大的戒指,手腕上有串,手心里有盘玩的把件……张口闭口是200多亩的园子、是山上的别墅、是满

医患之间不是纯粹的供需关系!凌锋委员发话了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内中央大厅北侧开启第二场“委员通道”,三位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亮相“委员通道”。他们关注啥?一起来看看吧。

“护士打盹”照片网上疯传,我们是人,不是神…

墨西哥有一个博客主在一家医院里拍到了一张照片,当时是凌晨三点,一名值班医生在处理病历的时候趴在桌子上打了个盹……